新華網 正文
能做可口飯菜的孩子:鴻鵠安知燕雀之志
2019-05-20 09:10:09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杭州六年級男生小胖(化名)每天放學回家,都會給家人做一頓可口的晚餐,這對他來説已經是一種習慣,因為從三年級開始他幹這事已經3年了。

  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做家務,而且做得這麼好,不愧為家中的小暖男,但他的父母並不領情,他母親認為,他畢竟是個六年級的學生,總不能一天到晚鑽研燒菜吧。更讓其母糾結的是,數學才考了1分,這讓父母的臉往哪兒擱。

  望子成龍幾乎是所有人的願望,也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普遍心理。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不知熨帖了多少國人的內心,但沒有人反過來問一句,“鴻鵠安知燕雀之志哉?”小胖如此鑽研廚藝,也如此熱愛勞動,才上小學就能把飯菜做得這麼好,父母、教師和圍觀者,又怎知他的燕雀之志呢!

  無論是做鴻鵠還是做燕雀,都既要有遺傳因素,也要有環境因素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即便是很多人都知曉這一點,但還是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當鴻鵠的料,而非燕雀的種。在面對遺傳和環境的複雜性時,也有更多的人不理解,為何自己的孩子不是“學霸”,反而是“學渣”。

  一位碩士媽媽寫的《我的兒子是學渣!》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爸爸是博士、媽媽是碩士,懷孕期間碩士媽媽遵循着最優生優育的良好生活習慣,兒子生下來果然既漂亮又健康。但是,上學後,孩子學習成績一直不好,無論是請家教輔導或進各種輔導班,還是夫妻倆輪流輔導,孩子的學習就是不行,最後夫妻倆不得不承認現實,孩子別説當“學霸”,就是一般情況的學習也都不行。想通了之後,夫妻倆倒是覺得,如果孩子勤勞懂事善良,將來踏踏實實做一份平凡的工作,又何愁沒飯吃?

  事實上,不斷深入的基因研究結果對這個問題提供了理性的解讀。人的智商、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等都屬於身體性狀特徵,它們都與遺傳有關,但是又並不完全符合遺傳規律,常常會出現,父母身高較高,但孩子較矮;父母很瘦弱,但後代極為肥胖;父母高智商或是“學霸”,但孩子是“學渣”的現象,這樣的情況也稱為“遺傳性缺失”。新的研究提示,“遺傳性缺失”是因為有基因變異,而且是罕見基因變異,可以通過影響蛋白編碼區域而對後代的生物性狀産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人們與生俱來的基因在智力差異中佔了一半以上,大約有數十個到上百個與智力特徵有關的基因,也可稱為聰明基因。擁有聰明基因固然是幸運的,能成為“學霸”或鴻鵠的幾率更高,但是另一方面又隱含不幸,擁有這些基因的人也有大概率患多動症、自閉症、躁鬱症、抑鬱和精神分裂症,這也是聰明基因的兩面性。

  從這個意義看,也許是蘇軾自我感慨的科學角度的解釋: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真正讓一個人選擇自己的位置的,還是後天環境居多,以及在生活中産生和培養了對哪種事物的興趣。儘管小胖的數學得1分,但是小胖對食譜看一次就能記住,每天回家鑽進廚房就對着五顏六色的食材進行創作,做完飯後産生的喜悅與滿足無以言表,這説明小胖並不笨,而且還肯鑽研,這也正是一個人能成就一番事業的標配。未來小胖可能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更何況,即便是這樣平凡的職業,也可以做到偉大和傑出。

  以小胖對廚藝的熱愛和癡迷鑽研,未來既有可能成為一位傑出的廚師,還有可能為美食增添色彩,把“舌尖上的中國”經營得更加紅火,做一名這樣的燕雀其實是鴻鵠也難以做到的,但更是社會、職業和人生多樣化所不可缺少的。 (張田勘)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拉薩啟動藏戲演出季
拉薩啟動藏戲演出季
探訪廣西民族博物館
探訪廣西民族博物館
亞洲美食節:“麵糰的故事”
亞洲美食節:“麵糰的故事”
貴州丹寨梯田美
貴州丹寨梯田美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451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