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一天,走五個點,還想回來寫出驚天動地的文章,這可能嗎?”“就像喜鵲飛到這裏又飛到那裏,看見了什麼,什麼也沒看見。”近日,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在講座中如此批評“文學採風團”存在的種種亂象,引來不少圈內人的關注。
放眼現實,本是為了激發創作靈感、積淀生活經驗的採風活動,在一些地方確實成了走馬觀花式的“快閃秀”。有的四處趕場、轉來轉去,卻總是淺嘗輒止、霧裏看花;有的只顧拉條幅、拍合影,借採風之名遊山玩水、交友聚會。腳下沒粘上些泥土,身體沒染上點煙火氣,創作出的作品難免如“井中葫蘆”“水中浮萍”,得不到讀者的認可是必然的。
古人講,“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回望那些讀者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大都是扎根生活、深入實踐得來的。柳青扎根陜西皇甫村14年,在山窩窩裏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一部《創業史》洋溢著濃厚的時代生活氣息;路遙提著資料箱在陜北各地採風,甚至到煤礦當礦工體驗生活,《平凡的世界》中那些人與事至今鮮活如初;莫言也曾講道,“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事實證明,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深情。只有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溫度,走進老百姓的內心世界,才能錘鍊出有生氣、有深度的優秀作品。
我們無疑正處于一個大時代,國家日新月異,社會急劇變革。這個過程中,從都市的格子間到鄉間的地頭上,有無數的好故事值得書寫,有數不盡的創作素材有待挖掘。近些年,文藝界生産出不少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但從整體上看,“有數量缺品質”“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不容回避。正因此,我們一直在呼喚能夠反映當代生活圖景的現實主義作品。而要做到這一點,首要一條就是需要文藝創作者撲下身子,在國家和社會的“神經末梢”上,觀察具體而微的時代變化,體味鮮活生動的百姓生活。
社會不乏浮躁之氣,幾乎各行各業都在求新求快,但文藝創作者更應該成為一種“匠人”。讓藝術與現實碰撞,與民心呼應,才能産生最動人的力量。(姜忠奇)
-
警惕封建糟粕在文藝作品中沉渣泛起
放眼望去,一些糟粕思想借殼還魂並非個例。2018-10-19 09:18:55
-
【100秒漫談斯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四個必須”
黨的十九大就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專門作出部署。具體來説,要做到“四個必須”。2018-10-18 15:33:32
-
兒歌創作的“春天在哪裏”
兒歌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從孩提到成年,正是這些動聽的旋律,見證並陪伴著我們長大。2019-03-28 09:19:18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