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新需求催生新技能 新職業適應新變化
2020-12-12 08:06:42 來源: 工人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需求催生新技能 新職業適應新變化

  ——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現場觀察

  12月的廣州,風景娟秀、溫暖如春,一場技能比武在這裏“打”得火熱。

  11日,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第2個競技日。來自全國36個代表團的2557名能工巧匠,正在86個項目中一決技能高下。

  新基建新職業是近來備受關注的熱點。此次大賽緊密銜接新基建新職業,相關的工業4.0、軌道車輛技術、光電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新增項目,引得不少人駐足觀看。

  人們在感受工業4.0應用環境,觀摩軌道技術人員作業程式和細節的同時,領略選手們比速度、比技藝、比意志的工匠風採。他們精湛的技藝不僅讓觀眾看到技能成才的希望,更集中展現了我國戰略新興産業高速發展的蓬勃態勢。

  對接新基建,新需求催生新技能

  三聲哨響過後,工業4.0項目的參賽選手趕忙放下手中的比賽任務書,投入到緊張的作業中。

  比賽現場,選手們兩兩一組、相互配合,一人在電腦前操作、一人在裝配機器前忙碌。按要求,他們要完成包括工作站安裝、編程、調試及運作,生産係統整合、調試、運作、優化、分析及報告在內5個模組的考核,將一個傳統的半自動化的水杯生産車間,升級為全自動化,實現從下單、配料到生産的智能化。

  這是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新增的賽項,該項目解説員、東莞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教師賀暒豪介紹,這對選手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十分高,不僅要有機械電子工程或自動化的學科背景,更要掌握資訊與通信技術。

  和工業4.0同為新基建重點的軌道交通,也對技能人才實踐應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一點,在軌道交通技術項目中的考核中即有體現。

  “軌道交通將朝著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無人駕駛的高鐵勢必對維護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該項目裁判長、中車長客調試車間高級診斷組技術負責人羅昭強向《工人日報》記者介紹道,選手要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受電弓的檢修與控制、客室車門的安裝與調試、車輛轉向架檢修、車輛整車故障排查與處理。

  連結新職業,新提升適應新變化

  此次大賽中,不僅有充分銜接新基建的新技能,還有不少項目所需的工種是新增的新職業。

  走進雲計算項目的賽場,31位選手端坐在電腦前,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手指不停地在滑鼠和鍵盤上敲擊。

  選手要賽什麼?該項目裁判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學院電腦係係主任劉翔介紹,選手要做的是先在“雲”上部署一個自適應的係統,並不斷維護和優化該係統,保證其在不同流量來臨時,能自動應對挑戰。

  賽場旁邊,一塊錄有選手資訊、能力展示、得分趨勢和得分排名的實訓平臺競賽係統顯示屏吸引了不少人圍觀。選手們的能力展示被劃分為安全、可靠、成本、運營、性能等5個維度。如何更經濟、更安全地保證係統運作,是考察雲計算項目選手的重點和難點。

  去年初,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和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同批次被納入新職業。本次大賽就將物聯網技術列為國賽精選項目。

  參與考題設計的該項目裁判長、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教師韋思健介紹,選手的任務是做出智慧農業溫室、智慧倉儲和智慧樓宇3個樣板,這也是目前市場上較為常見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場景。

  和其他項目有所不同,該項目早在一個月前,就已將考題發放給選手,目的是培養選手的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技工教育:培養高技能復合型人才

  採訪中記者發現,雖來自不同項目,但很多參加專家都將“自家”項目急需人才劃定為同一類——高技能復合型人才。

  談及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不少專業人士結合從業領域“出招”破題。

  資訊網絡布線項目裁判員、中國通訊服務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楊紅偉認為,要結合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方向,在提升學生技能的同時,加強專業結構和知識結構的學習。

  “技工院校大的趨勢以産業對接專業。”賀暒豪介紹道,他所在的智能制造學院的做法是學科穿插,“我們學院有大數據、人工智慧、機械制造、工業設計等專業,當某一個學科的技術相對成熟、不需要大課時教學時,我們會在教研會上探討,補充一些新技術的課程和課時,不斷適應新技術的發展。”

  韋思健則認為,對接市場需求的技能大賽不失為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對操作和技能要求較高的工種,可以嘗試在實踐中提升,再結合實踐情況查缺補漏,構建完善的知識體係”。

  (記者 李丹青 史宏宇)

【糾錯】 責任編輯: 施歌
載入更多
國際·一周看天下
國際·一周看天下
初冬時節景如畫
初冬時節景如畫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60112685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