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心繫病患 服務基層——記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鄒余糧
2019-05-26 15:03:1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安5月26日電  題:心繫病患 服務基層——記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鄒余糧

  新華社記者藺娟

  一位省城三甲醫院的“大專家”,卻總是在節假日往基層醫院跑,30年來足跡遍布陜西70%以上的縣區,年接診患者近5000人次。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鄒余糧。他説:“治愈患者的病痛,讓我覺得幸福。”

  婦産科工作繁忙,急危重症患者多,基層轉來搶救病患多。鄒余糧在完成院內工作之余,經常利用周末休息時間,走進縣鄉村鎮,診治患者、指導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提升診療技術。

  2000年,韓城人民醫院接到一位宮頸癌患者,醫院當時並不具備宮頸癌手術的技術條件,患者又因花銷大、負擔重不願到西安就診。鄒余糧接到求助電話後,坐了6個小時長途汽車到達韓城,為患者成功實施了該市首例宮頸癌根治手術。他説:“就是覺得自己年富力強,哪裏有患者需要我,我就到哪裏去。”

  2005年,鄒余糧擔任西安交大一附院赴定邊醫療隊隊長,行程千余裏到達位于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四省區交界的榆林市定邊縣,開展為期三年的醫療幫扶工作。

  “當時定邊縣幾百名醫務人員,具有本科學歷的只有十個左右,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外科服務能力不足。”鄒余糧説。他立即和同事們開展醫療教學查房,對急危重病人進行重點討論學習,舉辦子宮肌瘤、異位妊娠等常見疾病診治進展講座。他在定邊縣人民醫院率先開展腹膜外剖宮産、筋膜內子宮切除術、頭位難産持續性枕橫位産鉗助娩術等先進技術,手把手地帶當地婦産科醫生進行手術。“我記得當時,鄒余糧教授每天都要上八到十臺手術。”定邊縣人民醫院院長張少雄説,“在他的帶動下,我院婦産科醫療技術得到了極大提高,目前在整個榆林地區都是數一數二的。”

  在幫扶期間,鄒余糧還與醫療隊友在定邊縣發現了陜西省最大的家族性嬰兒驚厥家係,這對于研究與基因缺陷有關的遺傳性驚厥具有重要意義。

  從事婦産科工作30年,鄒余糧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創新,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臨床需求。2014年12月,鄒余糧接診了一位來自延安的26歲宮頸癌患者。年輕的患者説她還想生育二胎,強烈要求保留子宮。經過反覆討論評估,鄒余糧決定為患者施行腹腔鏡根治性宮頸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這項技術難度很高,但能將創傷減到最小,在治療宮頸癌的同時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當時在西北地區尚屬首例。鄒余糧常對學生説:“我們不僅要保住患者的生命,還要盡力保留功能,盡力維護她們的健康權益。”

  鄒余糧認為,讓患者少跑路、少花錢還能看好病,關鍵是提升基層醫院的服務能力。2015年,鄒余糧積極參與成立“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區醫聯體”,推進分級診療、下沉優質醫療資源,解決病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17年8月,鄒余糧又擔起重任,作為韓城市醫管中心主任、西安交大一附院韓城人民醫院院長,探索三甲醫院托管城市整體醫療機構新模式。

  2017年底,鄒余糧病倒在工作崗位上,隨後被診斷為肝癌晚期。“肝臟上長了三個五到六釐米的包塊,已經沒法手術治療了。”他把自己當做實驗品,勇敢選擇了當時在實體瘤臨床療效方面尚不明確的新技術——CAR-T淋巴細胞免疫治療法。目前,鄒余糧體內腫瘤監測的敏感指標甲胎蛋白(AFP)已經恢復正常。

  返回工作崗位,鄒余糧最遺憾的是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走訪基層了。“好在現在有了‘互聯網+醫療’,基層醫生和患者可以通過遠端醫療係統、微信等聯繫到我。”他説,“我願意隨時為他們提供幫助。”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紐約瓊斯海灘上演飛行秀
紐約瓊斯海灘上演飛行秀
小醜街頭歡慶“秘魯小醜日”
小醜街頭歡慶“秘魯小醜日”
四川臥龍拍攝到首張白色大熊貓照片
四川臥龍拍攝到首張白色大熊貓照片
生態中國·白山松水育吉地
生態中國·白山松水育吉地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27112454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