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記者蹲點手記:這是一群怎樣的航太人?
2019-05-15 16:42:0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  題:記者蹲點手記:這是一群怎樣的航太人?

  新華社記者胡喆

  載人航太、北鬥組網、嫦娥探月……近年來,中國航太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這些“造火箭、搞衛星”的航太人是一個怎樣的群體?又是什麼支援著他們砥礪前行?

  2019年春,記者有幸走進了中國運載火箭事業的發祥地——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這裏感受航太人的悲與喜、苦與樂。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航太事業正是一項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事業。面對地球上最復雜的工況,中國航太人立志要做中國制造的“強者”。

  在採訪中,記者結識了這樣一群可愛、可敬的航太人,平凡而偉大。

  火箭總裝廠特種熔融焊接工高鳳林師傅人生中80%的時間都給了工作,15%時間用來學習,僅有剩余的5%留給家人。有一年連續攻關一個月,他幾乎沒有合眼,每天在車間幹到淩晨5點多,回家洗把臉,早上8點鐘又準時出現在車間。

  高鳳林1980年至今一直從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攻克了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為載人航太、北鬥導航、嫦娥探月等國家工程的順利實施,以及長徵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做出了突出貢獻。

  像高鳳林這樣的航太人,在火箭院還有很多。1990年至1999年連續進行的國際商業發射服務中,長徵火箭佔到國際市場份額的7%至9%,與阿裏安、德爾塔、宇宙神等火箭一起成為世界商業發射的主要運載火箭。

  “1995年,長二捆火箭發射完美國洛馬公司2顆衛星後,對方要求再簽6發。這個任務量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整個火箭研制隊伍都處于極度興奮的狀態,準備大幹一場。”

  多年之後,曾參與長二捆火箭方案論證的中科院院士余夢倫回憶起這段長徵火箭“走出去”的經歷,年過八旬的他依然興奮得像個孩子。

  “是什麼讓你們如此堅持?”採訪中,我們向面對的航太人發問,得到的答案總是出乎意料的一致——“熱愛”。

  誠然,不論是載人航太,還是北鬥組網、嫦娥探月……火箭是連接人與太空的天梯,讓人類成功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飛向廣袤無垠的太空,探索未知的宇宙,無疑是一項神聖而光榮的事業。

  責任越大,壓力越大。正是有余夢倫、高鳳林這樣一批又一批追夢人的奮鬥,才讓我們能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戰勝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天津濱海,一座足有30多層樓高的高塔內,一枚“全副武裝”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正模擬發射條件下的環境,進行全狀態振動情況試驗。

  長徵五號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的新標誌。研制團隊經歷過失敗的痛苦,經歷過持續攻關的艱難,但他們從不言棄。

  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航太人必將在浩瀚宇宙刻下更多中國印記。

  新聞連結:

  這裏是中國航太的“技術高地”——揭開長徵火箭跨越成長的基因密碼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山東濟南:初夏泉城美如畫
山東濟南:初夏泉城美如畫
來自南極的科普直播課
來自南極的科普直播課
活力運動 快樂童年
活力運動 快樂童年
杭州:城市花海
杭州:城市花海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21112449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