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我國公益教育從“捐贈”走向“賦能”
2019-04-15 20:42:0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上海4月15日電(記者潘清)“我曾經是一個自卑的山裏孩子,很幸運在五年級時遇到了‘夢想課程’。它教給我勇敢和自信。”畢業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新集小學的牟玉蘭,成了村裏第一個走出大山的本科生。

  牟玉蘭所説的“夢想課程”,是由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開發的全人教育課程體系。過去12年來,這個5A級公募基金會共建成了3300多間承載素養教育的學習空間“夢想中心”,累計服務師生超過360萬人。

  “當缺衣少食的絕對貧困逐漸被消滅,教育資源的不公平或許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最大不平等。”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潘江雪説,在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公益教育應更注重培育孩子們的終生學習能力,教會他們如何在未知環境中保持心智平衡、人格健全。

  如果將1989年啟動的“希望工程”視為第一步,我國公益教育至今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30年間,從捐錢捐物建學校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能上學”,到為鄉村教師提供培訓幫助孩子“上好學”,再到通過素養教育讓孩子們“學得好”。伴隨傳統慈善向現代公益的理念轉變,公益教育也開始從“捐贈”走向“賦能”。

  越來越多的公益教育機構選擇“賦能”作為主題和目標。

  據潘江雪介紹,作為與基礎教育互補的結構化課程體系,“夢想課程”矩陣中包括了培育感知與聯結能力的“有愛”課程、培育思考與選擇能力的“求真”課程,以及培育探索與行動能力的“追夢”課程,累計開課達到247萬節。

  為了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們也能從“夢想課程”中獲益,基金會還開發了“移動版夢想中心”。2015年至2017年,“夢想大篷車”先後完成了素養教育西部行、絲路行、公益新長征,2018年的素養教育邊疆行行程超過3萬公里,2000余名校長和老師、1.2萬名學生從中受益。

  2013年,賦啟青年發展中心在上海成立,啟動了關注非滬籍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新公民之聲”公益項目。

  “我們發現,這些孩子跟隨父母來到大城市,需要面對來自學校、家庭、就業、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壓力,自我認知和價值感偏低。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些孩子賦能。”項目負責人之一的陳雙卯説,這個項目幫助隨遷子女群體立足自我視角進行觀察和探索,確定職業發展方向,並對“職業人”角色進行實地體驗。數年來,已有逾萬名隨遷子女參與過這一項目。

  企業對於公益教育的參與方式,也不再重復過去的“一捐了之”,孩子們的能力塑造、人格養成成為其關注重點。

  2018年初,中國平安宣布啟動總投入高達100億元的“三村建設工程”公益項目,面向農村幹部、農村醫療、農村教育三個方向實施産業扶貧、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

  同年4月,中國平安村教扶貧智慧教學&&“三村暉”上線。在山東曲阜孔廟“半部論語游天下”,赴江西婺源田野鄉間“AI作曲譜新詩”……借助現代科技的遠程直播,把豐富多彩的實景教學送到偏遠村校的課堂。

  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盛瑞生&&,“三村暉”一端統籌優質社會師資資源,尤其是師資更為短缺的美學教育、音樂教育和育人教育,另一端向山區校園注入文化動能,通過科技的力量為教育“賦能”。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特色農業 別樣春管
特色農業 別樣春管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功勳園對外開放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功勳園對外開放
春滿肇興侗寨
春滿肇興侗寨
大山深處 鬱金香開
大山深處 鬱金香開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37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