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有中學生的學力,就能了解最尖端的科學”——解密院士們的“直播間”
2019-01-21 21:39:2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上海1月21日電(記者周琳)蒲慕明,中國科學院院士,他説,“即使你一輩子無法功成名就,科學也是值得做的事”——他是科學家,更是“科學人”;

  張雙南,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説,“科學精神可以總結為六個字:唯一、獨立、質疑”——他是寫詩的天文學家;

  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他説,“人類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正在進入硅器時代”——他是暢想未來的物理學家;

  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士,他説,“小時候聽陳景潤破解1+1的故事,雖然不太明白,但科學已在心中萌芽”——他被稱為“中國量子之父”……

  他們可能是目前中國“智商最強天團”。

  當不少人在刷“潛艇”、鮮花,感謝“老鐵送的直升機”時,這群院士們默默地建立了自己的“直播間”——定期舉辦的科普論壇“墨子沙龍”。

  1月20日,中國科技大學上海校友年會兼墨子沙龍論壇上,第一場圓桌論壇開始了,潘建偉依然是主持人。這場探討“未來·世界”的主題論壇,在多個直播&&上的總觀看人數3小時內達到了30萬人次。

  第一個提問來自於一個中學生,他問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龔能:“如果人類的進化進程緩慢於其他靈長類動物,怎麼辦?”第二個問題來自於一位70多歲的退休大學教師,她參加了幾乎每一場“墨子沙龍”論壇:“人工智能會不會比人類更聰明,老齡化社會人工智能可以做哪些事?”

  在“墨子沙龍”上,這樣談笑鴻儒的情景並不少見。

  ——只要有中學生的學力,就可以通過這一科普論壇,了解當下全球最尖端科學資訊。這是“墨子沙龍”的初衷,也是一直堅持的原則。

  2015年初,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在國內熱播,在潘建偉的團隊中掀起了一股天文熱。潘建偉邀請粒子天體物理學方面的“大咖”張雙南來做了一場“星際穿越”的科普報告,吸引了不少非專業人士。

  “隨着年齡的增加,科學素質就會減弱,特別是在偏遠地區,離開學校以後,學過的知識很多就過時了、忘記了。”這是張雙南長期從事科學傳播觀察到的現象。

  “為什麼不能把這樣的科普報告繼續做下去?”潘建偉想。多位科學家一拍即合,大家定下了“墨子沙龍”的名字。墨子是中國的科聖,對中國科學家有着特殊的意義。

  就這樣,這群“智商擔當”的科學家們,開啟了自己的“直播間”。在這個定期舉辦的沙龍裏,不需要刷禮物,也無須購買門票,只有理性的探討、嚴謹的數據和簡潔的PPT。有中學生的學力,就可以前來觀看。

  而要成為主播,條件卻苛刻得多,必須是工作獲得國際肯定的優秀科學家。例如,萊納·魏斯(Rainer Weiss)、巴裏·巴裏什(Barry C.Barish)與基普·索恩(Kip S.Thorne)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施一公、薛其坤和許晨陽,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趙忠賢等。

  到現在,已經有兩萬餘人次觀眾參加了線下活動。2017年,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的量子總控中心通過沙龍開放,對參與人員的年齡和學歷沒有任何要求,周邊的近800名民眾紛紛前來,探索量子實驗室的神秘。

  “墨子沙龍的嘉賓,代表着中國科學的年輕、中堅力量,代表着先進的生産力。”作為“墨子沙龍”的創始人,潘建偉説,希望通過科學家們求真務實、追求卓越、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通過對實事求是、客觀真理、解放思想、理論與實踐一致的踐行,用生動活潑的報告潛移默化影響下一代,培育良好的科學文化,用科學新風引導現代文明風尚。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報告(2018年)》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穩步增長的同時,離2020年底10%的“小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墨子沙龍”論壇執行團隊&&,沙龍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量子通信等前沿科技,展現科技之美、科技的力量,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活動,讓公眾了解科學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同時,通過了解最新科學進展,防止陷入網上謠言的陷阱,可認清一些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騙局,並有理有據地進行戳穿,阻止謠言的二次傳播和民眾財産的損失。

  給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2019年,讓這群科學家們的“直播間”成為新的“流量擔當”吧。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葉鵯鬧枝頭
葉鵯鬧枝頭
春運“味道”
春運“味道”
向着家的方向騎行
向着家的方向騎行
湖北襄陽:流光溢彩迎新春
湖北襄陽:流光溢彩迎新春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40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