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密達”講的什麼禮

首先從語言學術角度來講,“思密達”是韓語“습니다”的漢語諧音,是韓語中的語氣助詞,做陳述句的句尾,僅用作敬語的形式,實則無意義。如今日常韓文陳述句敬語的表達有兩種,一是“呦”,另一個是“思密達”。兩者雖然都用作敬語,卻有細微差異。“呦”多用於口語,用作對話人之間關係較為親密的場合,或者在非正規場合時使用。而“思密達”則是正規場合下的用法,比如演講、面試、報告等。兩種形式的敬語雖然表現話者的“恭敬”程度有別,但並無在同一對話或演講中不可混用之意。也就是説在同一個演講中,前一句的敬語用了“呦”,後一句根據句意和情景,可以適時選用“思密達”。
中韓兩國同屬儒家文化圈,韓語深受漢語影響。韓語書寫簡單,根據發音便可確立字形,而且韓語詞彙中絕大數根據漢語立義,中國人學起來可謂是上手極快。然而“能説”和“會説”的區別,卻在這“思密達”的取捨選用之間。
中韓兩國在文化上一脈相傳,在禮儀上更是着諸多相似之處。“思密達”的存在與韓國人重禮之情不無關係。不少人看到電視劇中韓國人飲酒相互側扭以手遮擋酒杯時大惑不解,殊不知此習慣正式沿襲了中國古代飲酒禮儀。孔子曾説“百禮之會,非酒不成”,可見酒席上禮儀之重。在中國古代敬酒時,飲酒者的酬酢互敬就很講究。敬酒者和被敬人都要“避席”,即起立以示尊敬,以袖擋口,為遮飲酒時本人醜態,敬酒者在碰杯時要將自己的酒杯放低三分,示為禮敬。如今,韓國取代長袖,改為飲酒時用手擋口。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人類開始進入高速信息化時代,人們追求個人自由的呼聲越來越高漲。禮作為一項約束條件,從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一部人所謂的自由。那麼在全球網絡最發達的韓國,禮的顯性“思密達”是如何掃清可能被冠以“限制自由”的障礙的呢?
韓國有句俗語叫“如果你説高尚的話,那麼你也將聽到高尚的回答”。人類作為群居動物都願意聽好話,都希望被人尊重,建立在同等尊重層次下的對話當然可以愉快進行。禮實際存在於內心之中,聽話人感到被尊重的最直接途徑就是通過對方言語。韓國人對禮的理解通過“思密達”得以扎根。(何子源)
















![[파리] 축구장을 피난처로](http://big5.news.cn/gate/big5/korea.xinhuanet.com/titlepic/134815008_1_title1n.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