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酒文化 除了燒酒你還知道什麼?
“老弟,咱倆找個地方再喝一杯。”
“大哥,十二點多了,太晚了,咱們都喝了兩輪了,再喝的話明天該上不了班了。”
“沒事兒,就一杯生啤,喝完就回家”
“……”
在韓國生活或留學過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上述經歷吧?
談起韓國的酒文化,筆者想説的有很多。筆者雖不貪酒,卻也是個愛酒之人。去韓國之前,酒只是應酬場合不得不去接觸的東西。可到了韓國,特別是生活了多年之後,發現酒有時確實也是個怡情的好友。
一提起韓國的酒,很多人的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真露”這個燒酒品牌。的確,具有80余年歷史的真露在韓國可謂家喻戶曉。韓國不同于中國,高檔酒極少,韓國人在宴請的時候不會去攀比誰的酒好,一般都會用大眾型的燒酒,比如用真露來接待對方。
韓國燒酒品牌“真露”廣告裏永遠不缺顏值爆表的韓流女星。上圖左起依次為IU、河智苑和李珉廷。(拼版圖)
酒精類飲品的大眾化價格,使得燒酒成為韓國國民不論你我都消費得起的商品。而酒品種的單一化,又剌激了這個愛酒的民族在飲酒的方式上花樣翻新。
有一次去全羅南道麗水出差,幾個朋友請筆者吃飯。與韓國首都圈一帶相比,全羅道的人更偏愛産于韓國木浦的楓葉燒酒,味道和真露差不多。也許大家覺得光喝這個東西沒意思,從旁邊藥店買來了綠茶濃縮液,一瓶酒裏兌入兩支,喝起來滿口茶香,令人回味。
再就是這幾年韓國社會普遍流行的“燒麥”(燒酒+啤酒按比例混合,啤酒在韓文中寫為麥酒),也是有名的韓國“炸彈酒”的一種。以往韓國人在制作炸彈酒時,多是用洋酒或中國白酒兌啤酒,雖然筆者在韓國生活多年,卻仍一直無法接受這種混合酒的味道。但自從接觸過“燒麥”後,筆者居然偏愛上了它。把啤酒和真露按照二比一的比例兌在一起,喝到嘴裏別有一股甜香,完全沒有了真露原本濃厚的酒精味。
韓劇裏常常能見到制作“燒麥”的場景(資料圖)
韓國社會對“燒麥”的喜愛幾乎到了癡狂的地步,為了使兩種酒碰撞在一起的味道達到最佳,有人還研究出了燒酒與啤酒攙兌的比例;更有甚者,市場上還出現了專門喝“燒麥”的酒杯,標上刻度,讓消費者隨意去勾兌屬于自己的味道。
韓國市場上專供酒友攙兌“燒麥”的酒杯(資料圖)
對于本國的釀酒技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韓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在不遺余力地扶持與保護,很多瀕臨失傳的韓國傳統釀酒工藝在政府的資助下得以傳承。除“真露”、“初飲初樂”等大眾燒酒之外,還有被稱為“民俗酒”的韓國傳統酒。如全羅南道的“紅酒”,慶尚道的“安東燒酒”,慶州“校洞法酒”,還有各地的米酒等。
初到韓國的人,在第一次接觸韓國酒時總會産生一種“此酒如水”的不屑。但千萬不要小看了韓國燒酒的後勁,筆者這麼多年不知見到了多少喝韓國燒酒後失態的國人。第一次喝的話,還是淺嘗輒止為好。如果酒量實在“抱歉”,那奉勸各位還是用一句“酒精過敏”擋一擋吧。在筆者記憶裏,聽到這句話後還會拼命勸你喝酒的韓國人也並不多見了。
毋庸置疑,中國的酒文化要比韓國博大精深得多,但同樣每個國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特色,當然酒文化也是如此。在筆者看來,中國的酒文化自古都是雅俗共賞的,而韓國的酒文化卻是來自于民間,融入于其上千年的歷史當中。因此,互相尊重,互相了解,才會在觥籌交錯間醞釀出長久的友誼。(金勇)
新華網韓國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