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清岸綠 江豚騰躍——南昌持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掠影
南昌,因水而生,因水而美。近年來,我市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獲評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交上了一張碧水繞城、水清岸綠的英雄城答卷。即日起本報推出“聚焦水環境綜合治理”專欄,多角度、全方位展現南昌市在水環境綜合治理上的亮點、舉措、成效。
良好的生態,是南昌最亮的品牌、最大的財富。南昌因水而興,水域面積佔全市面積近30%;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四面碧樹三面水,一城香樟半城湖,是南昌這座城市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
市民樂享綠色生態福利
在南昌老城區,贛江、撫河交匯,象湖、青山湖、艾溪湖等八大湖泊密布,繪出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冬日暖陽下,空氣裏瀰漫着香樟樹的清香,而那幾乎無處不在的水,清澈見底,與岸邊綠樹相映成趣。“自從撫河改造後,水清了,沒有異味,環境美多了!”家住西湖區裏洲小區的張女士説。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南昌以水環境治理為切入點,始終倡導和實踐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南昌路徑。十幾年持之以恒,數十項水生態工程讓城區水系實現“一江通三河,九龍串十珠”特有的城市格局,市民開始享受水環境改善帶來的生態福利。
棧道、亭&樓閣、湖水相映成趣,竹林、四季花、綠樹錯落有致……“今年才從鄭州回家鄉南昌工作,這段時間開着車四處轉悠,沒想到以前偏僻之處竟變成了這麼個充滿詩意的地方。”在紅谷灘九龍湖濕地公園,南昌市民周清説。
為做好水生態文章,南昌深入推行“河長制”,全面實施“湖長制”;為了讓城區的湖、河“動起來”,凈化污水、臭水,南昌實施了河湖水系連通工程,統籌抓好水安全、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做到河湖同治、水陸同治、上下游同治、城鄉同治。
細細數來,艾溪湖濕地公園、漁尾洲濕地公園、漁舟灣濕地公園、馬蘭花海公園、瑤湖郊野森林公園、濱江月季園、九龍湖公園……一大批凸顯南昌生態特色的公園景觀,如顆顆綠寶石般鑲嵌在南昌城內,讓人們在城市裏盡享靜謐好時光。
水環境持續向好 稀客變常客
一段時間以來,在贛江揚子洲鎮漁業村段一處寬闊的江灣圩堤下,有許多攝影愛好者在此架起“長槍短炮”,密切注視着江面,拍攝多年難得一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
過去在揚子洲,江豚是“稀客”,40年以捕魚為生的郭細根説:“過去捕魚時,一年難得見到一兩次江豚,現在‘上岸’,反而經常能看見。”
贛江是江西最大河流,也是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豚再現,是南昌全力推動水環境改善的有力證明。 “一隻江豚一天大約要進食自身重量10%的魚類,大約是10-20斤小魚,而且它們對生活環境的水質有較高要求。”江西省科學院研究員、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戴年華告訴記者,江豚的出現,證明該水域的魚類資源豐富,過度捕撈的現象得到遏制,“十年禁漁”成果初現。
除了在長江幹流江西段、鄱陽湖及贛江南昌段全面實行“十年禁漁”,嚴控非法挖沙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行為,南昌還着力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使入河水質逐年改善,為江豚的回歸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我們通過無人機航測、人工徒步排查、專家質控核查等單機核查方式,確定了我市贛江南昌段入河排污口共966個。各相關縣(區)、開發區、灣裏管理局已對966個排污口編制了監測溯源報告,形成了全市長江入河排污口(贛江)分佈一張圖。”南昌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宏文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2021年1-9月,全市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0.9%,較2020年上升1個百分點;贛江、撫河南昌段斷面水質優良率穩定達到100%,贛江幹流10個斷面水質全面達優。
與此同時,南昌市加強水域岸線保護,強力整治贛江南昌段採砂行為,開展“清四亂”、雙退圩堤等專項行動,全力整治違法佔用、亂佔濫用、佔而不用等河湖亂象。2019年以來“清四亂”專項行動共排查發現212個問題,整改完成212個,完成率100%。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南昌市將繼續緊盯贛江水質目標,以更加精細的水環境治理、更加科學的水資源配置以及更加系統的水生態修復,全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奮力譜寫水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努力為英雄城兒女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記者 劉文君/文 魏勇劍/圖)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