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生産”的專利:“注水量”大“含金量”小-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批量生産”的專利:“注水量”大“含金量”小

2024-09-25 16:22:3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 9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批量生産”的專利:“注水量”大“含金量”小》的報道。

  截至2023年底,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已超百萬件,約佔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的四分之一。然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批量生産”專利,導致“水貨”氾濫,專利産業化率低。

  專利“注水”不僅浪費科研經費,還成了一些企業造假“幫手”。而有些具有市場前景的高價值專利,由於容錯、轉化等機制不健全,難以走向市場。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治理專利亂象,切實提高國家的創新能力。

  “一年寫十幾個發明專利,能個個高水平嗎?”

  “論文不夠,專利也算數,能給科研成果錦上添花。”記者在高校採訪了解到,專利和論文一樣,都被視為衡量教師科研水平的指標。不少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坦言,“評職稱前是申請專利的爆發期”,出於評職稱、課題結題、職務晉陞等目的,“為了專利而專利”情況普遍。

  “有的老師一年寫十幾個發明專利,能個個都保持高水平嗎?”江蘇一高校教師質疑。

  “部分科研人員為了增加自身專利數量,會將一個完整專利拆分成若干專利來申報,這種專利‘注水’情況比較常見。”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梅志罡舉例説,比如,一項完整技術原本對某行業極具創新價值,但專利被拆分後,但凡別人申請的專利從中“卡脖子”,一個完整專利申請就不會成功,“‘注水’專利會降低專利整體創新性,別人購買時還要買你的系列專利,進一步增加了轉化難度,容易造成自我破壞。”

  “水貨”氾濫導致專利成果轉化率極低。《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高校發明專利産業化率僅為3.9%,科研單位發明專利産業化率為13.3%。

  西部一高職院校目前擁有200余項專利,但轉化率為零。“高職的科研能力弱,優秀專利少。怎麼轉化專利,通過哪種方式,很多老師都不懂。所以課題驗收後,有些老師連專利年費都不交了。”該校科研處負責人&&。

  記者了解到,還有大量已轉化專利“含金量”低,産業化無從談起。西部某高校目前擁有400多項有效專利,近四年來僅20余項實現成果轉化,轉讓合同金額總計42萬餘元,有的發明專利轉讓金額僅2000元。該校相關負責人&&,可能課題結題或學校有轉化要求,老師找企業以極低價格買走就算轉化了。

  有的高校為了應對上級考核、評比,維持有效專利數量,對教職人員放棄的專利“兜底”交年費,進一步造成資金浪費。

  “這個數據庫搜搜,那個數據庫搜搜,把核心數據改一改、説法變一變,就能寫個專利。”西部某醫科院校的學院黨委書記告訴記者,“老師們申報專利的經費來自科研項目,研究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只有走模仿這條捷徑最安全。”

  該學院黨委書記認為,高校的職級晉陞、單位考核、科研結題大概三年一個周期,老師産出的成果和收入挂鉤,短短三年要出成果,想沉下心做創新基本不可能。“在實驗室裏拍腦袋想出的‘速成式’專利很多都是‘紙上談兵’,研究的東西根本不是市場需要的。”

  “專利中間商”幫企業造假

  記者了解到,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應用性不強、難轉化的專利反向流入企業,高價值專利卻難出“深閨”。

  “不斷有人和我們&&,想低價購入專利,其中不乏‘專利中間商’。”西部某高校科研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企業3萬多元買了我3個發明專利,感覺知識産權很不值錢。”該校一名青年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偏基礎,應用性不強,“不太清楚企業具體的購買用途”。

  記者調研發現,一些企業為了得到高新技術企業資質、上市等,會通過“專利中間商”低價購買高校和科研機構人員手上轉化前景並不好的專利。“企業自己的研發人員能力不行,就花錢買和主營業務看起來沾點邊的專利。”成都某科技企業中層説。目前,市場上一件發明專利價格一般在萬元至數萬元不等,實用新型專利幾千元不等。

  據了解,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認定和專利綁定,認定後能得到各種補貼和稅收優惠,企業專利造假氾濫被各界詬病已久。近年來,國家把關越來越嚴格,依然很難攔住專利注水。

  “專利多寡成了顯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城市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申報專利已經變味了。”東部某車企人士説,他所在公司一直以創新、技術立企對外宣傳,對內要求每年專利數在全省、全行業必須保持前列,任務層層下壓後,倒逼大家都去寫專利。

  “雖然公司已擁有上萬件專利,但很多專利都是為了完成任務湊數的,本身不具備創新性,也難以在實際中應用。”該內部人士認為,公司近年來和不少高校院所開展産學研合作,共同申報專利,但“醉翁之意不在專利”,“企業能得到自我宣傳,也更容易拿到項目經費和榮譽”。

  與此同時,一部分市場前景好的高價值專利卻難“出山”。一些受訪的業內人士、高校科研人員認為,研究人員持有的專利屬於職務發明,學校有權決定轉不轉化,對於難以判定專業技術價值的專利,學校會擔心轉化中出現國有資産流失。

  “我們有一批企業很看好的專利想轉化,但學校會有顧慮。”國內某知名學府研究機構人員説,近年來,多所高校因為專利問題引發社會關注,“學校擔心轉化中哪怕有一丁點扯皮,都會給學校帶來麻煩”。

  適當提高門檻,健全容錯機制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專利轉化運用工作,先後&&《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等,對我國大力推動專利産業化、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作出專項部署。

  “希望有專業、規範的第三方&&來做專利轉化。”貴州某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他持有幾項實用新型專利,都源於平時的臨床觀察。比如,部分危重病人接受治療要脫光衣服,於是他發明了一種多功能病人服,既不影響醫療操作,也能保護病人隱私。“醫院沒有精力做專利轉化,私下接觸醫療器械企業又擔心在一些環節上説不清楚,種種顧慮下,只能將專利擱在那裏,用不到病人身上。”

  貴州一所高職科研處負責人希望,建設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互通信息的有效&&,多一些專利知識的培訓。

  江蘇大學知識産權學院副教授王浩説,根據公開數據,2023年,我國執業專利代理師3.4萬人,我國共授權專利近365萬件,相當於每人平均三天便要辦理一件專利授權。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我國,花費不足萬元便能申請到一個專利,可以説是低成本、高回報。

  “一項技術能獲得專利的因素很多,即使是發明專利,價值肯定都不一樣,但現在沒有高下區分。”有業內人士認為,專利被附加了企業減稅、評職稱等諸多附加值,而具體到一個專利,到底有多大價值是不明確的,應該科學估值,給盲目的專利熱退退燒。與此同時,適當提高專利申請的門檻,讓申請人和代理機構把更多精力用在提升專利質量上;完善專利的第三方評價等機制,為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化中的顧慮“松綁”。

  成都一科技公司中層認為,高校院所專利轉化不能止步於賣給企業,建議加強後續的專利價值復盤、産品應用評估等,完善知識産權“黑白名單”制度。

  也有專家提出,對於當下難以轉化的專利應一分為二。全球科技發展進程中,不乏有當時看起來是天方夜譚,但若干年後證明具有重大意義的專利。一項專利,從技術到市場,還要經歷再研發的過程。有一些看似無用的專利,可能是專利權人為了更嚴密保護核心專利而設計的。

  “一方面,通過完善專利制度加強知識産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另一方面,應該對專利亂象嚴厲打擊,推動我國知識産權事業健康發展。”王浩説,建議實行專利分級制度,讓推動社會創新的專利脫穎而出。(記者 李驚亞)

[責任編輯:吳雨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