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偽創新”,為專利“擠水分”-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遏制“偽創新”,為專利“擠水分”

2024-09-25 16:16:5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 9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遏制“偽創新”,為專利“擠水分”》的評論。

  專利數量是反映一個國家技術創新活躍程度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國專利數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産權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但也有不少爭議和問題需要正視。

  我國專利制度經過了漫長髮展過程。一段時期內,國家為了鼓勵創新、保護知識産權,採取了很多激勵措施,促使我國實現從“專利弱國”向“專利大國”的轉變。但在此過程中,出現專利工具化的現象。

  專利“泡沫”傷害的是國家的創新基礎,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首當其衝是投入與産出嚴重不符,科研經費被大量浪費。重量輕質的“水貨”專利氾濫,“偽創新”歪風盛行,也勢必帶壞社會風氣。一名東部地區高校教師反映,有的教師熱衷於“曲線”出成果,將自己的專利安在學生身上,在各種大學生創新比賽中拿獎;有的學生也熱衷於申報專利,為畢業履歷增光添彩,但專利的實際價值“一言難盡”。

  記者採訪中接觸了不少科研人員,他們迫切想與企業、市場打通渠道,讓自己的研究更接地氣,但目前雙方對接的平台和通道非常狹窄。特別是在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存在嚴重的信息鴻溝,科研人員不知道企業在哪些方面需要研究創新,也不知道自己持有的專利在哪能發揮作用。“閉門造車”式科研,産出的必然是“水貨”專利、“短命”專利。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科研機構專利轉化運用工作,今年初,相關部門對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作出專門部署安排。為了理順專利相關的工作機制,一方面需要摸清“家底”,打通專利轉化運用中的難點堵點,通過盤活存量的方式,推動高價值專利加速落地;另一方面,要在“做優增量”上持續發力,例如,建設更大範圍的産學研對接平台,各級政府定期組織供需對接會,幫助高校和科研機構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提高審批監管水平,對“注水”專利加強甄別等,將專利“水分”擠出來。(記者 李驚亞)

[責任編輯:吳雨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