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村,位於安順市平壩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屯堡村落。這裡人口多來源於中原地區和江南一帶,係明初“調北征南”軍屯戶的後裔。直至今日,當地居民依然保留着傳統的口音、飲食習慣和服飾風格。
公元十四世紀中葉,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欽令潁川侯傅友德將軍率30萬大軍征南,一舉剿滅梁王,平定西南邊陲。戰事平息後,為“永固江山”,朱元璋採取“屯田戍邊”政策,建立“衛所制度”,並將這些軍士及其眷屬留駐貴州,屯戍於此,至今已600餘年。
9月2日,記者踏入天龍村,置身於一座由石頭構築的城池之中。這裡的房屋、瓦片和地面,全部由石頭精心打造。石頭在這裡不僅僅是建築材料,更是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見證。
“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墻,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先輩們遷徙至此‘屯田戍邊’,選擇石頭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既因便於就地取材,也因其較強的防禦特性。”65歲的老支書何金忠,帶着濃郁的屯堡口音,給記者講述天龍村的傳説和歷史。
“鏗鏗鏗鏗…鏗…鏗…”伴隨着鼓點沉穩地敲擊,地戲藝人頭戴臉子、身穿布袍、手握兵刃、背負小旗,一場震撼人心的屯堡地戲在村裏的演武堂上演。
地戲,源於軍儺。軍儺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為出征祭典、振奮軍威、恐嚇敵人的一種儺儀。這種獨屬於屯堡地區的民間戲曲,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地戲的核心在於展現英勇善戰和忠貞愛國的宏大敘事,它不僅僅是一種戲劇形式,更是一種承載着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藝術表現。地戲內容涵蓋了《説岳》《三國演義》《楊家將》《征東》和《征西》等英雄故事,這些故事講述了忠烈報國、奮勇殺敵的壯舉,展現了歷史上英雄們對國家的忠誠。屯堡人通過地戲的演繹,傳承着忠誠和愛國傳統。
“自幼耳濡目染,我便對地戲懷有深厚的熱愛。地戲所演繹的忠義精神,正是我們屯堡人家國情懷的一種體現。”53歲的村民陳春伍,作為一位資深地戲藝人,每當看到有孩子對地戲表現出濃厚興趣時,他總是會耐心地教導他們,將自己所學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
“目前,我們村擁有三支地戲表演隊伍。每年,村委會都會撥出一部分資金,用於購買他們的演出服裝和道具。每逢春節,這些隊伍便會前往村中的各個小組進行表演,為村莊帶來歡樂和熱鬧的節日氛圍。”何金忠説。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來,平壩區深入探索並挖掘了天龍村屯堡的文化資源。遵循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精心打造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天龍屯堡景區,將文化與旅游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探索歷史的痕跡,體驗文化的熏陶。
“每一磚一瓦都蘊含着深厚的歷史故事,我非常樂意在這裡體驗屯堡文化的獨特魅力。”來自上海游客柳海林面帶微笑地&&。
該景區先後獲得“全國文化産業示範基地”“中國屯堡文化研究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省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村鎮”“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等稱號。
“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天龍屯堡景區探尋歷史的足跡,體驗文化的韻味。如今,村民們正享受着旅游業帶來的紅利,通過經營餐飲業和開設民宿來實現致富增收。”何金忠如是説。
“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隴,枝發雲貴三千里守望家鄉。”天龍屯堡景區大門前的一副對聯,深情地描繪了屯堡人對江淮故土的深深眷戀。(記者 沈長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