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統一戰線先後選派216位優秀幹部來黔,用心用情助力貴州發展——
接力幫扶 共謀發展
回首300多個日夜,郭婷感嘆時光轉瞬即逝,但處處留痕,為她的人生增添了一次難得的體驗。
從首都北京到貴州畢節,2023年11月13日那天,&&中央研究室綜合處處長郭婷的身份又多了一個——畢節市赫章縣委常委、副縣長。
作為&&中央第十二批赴黔挂職幹部,她起初常常在想自己能夠做些什麼,既不辜負基層鍛煉機會,更讓這棒接力發揮作用。如今,她找到了答案: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後一公里”的全力以赴。
“我之前主要負責參政議政,開展調研、提案起草等工作,為‘國之大計’建言獻策,某種程度上算是國家政策制定的最初一公里。”郭婷説,“現在來到赫章縣協管農業農村工作,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可以説是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
在走村入戶過程中,郭婷發現,脫貧攻堅時期投入大量資金實施的産業扶持項目,由於項目規劃、管理和市場等因素影響,部分項目在運行過程中作用發揮不如預期。
對此,她通過紮實調研,撰寫了《關於及時盤活扶貧項目資産確保持續發揮連農帶農富農作用的提案》,其中提到赫章縣朱明鎮牛養殖場、六曲河鎮葡萄大棚等成功案例,也為制定相關政策提出建議。該提案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將其作為黨派提案提交給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並立案。
同樣有類似經歷的譚輝傑也收穫滿滿。來自中央統戰部的他,2023年10月被派駐黔南州三都自治縣開展幫扶工作,挂職三都自治縣委常委、副縣長。10個月的基層工作,他與當地幹部群眾並肩作戰,現在説話都喜歡用“我們三都”來開頭。
先後深入基層一線調研60余次,譚輝傑針對三都産業發展、教育醫療等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民生項目進行深入研究,找準幫扶發力點。今年初,結合三都實際,譚輝傑謀劃了幫扶項目27個,比中央統戰部下達的年度幫扶項目數還多了9個。
協助申報獲得優勢特色産業集群項目和農業産業強鎮項目,推動中和鎮肉雞産業産值增加450萬餘元,推動大河鎮辣椒産業産值增加22萬元;緊緊圍繞特色文化謀劃文旅項目,對上爭取民族銜接資金1300余萬元,盤活萬戶水寨閒置資産,打造出一條精品旅游路線……
通過積極向上爭取、內聯外引,一個個産業升級、民生改善項目得以落地見效。挂職期間,譚輝傑幾乎天天泡在項目中,當地幹部感嘆,“譚縣長經常下鄉,辦公室的燈很晚都還亮着,為三都的發展聯引各方資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幫扶還在繼續,成效仍在累加。從北到南,奔赴兩千多公里來到黔西南州安龍縣萬峰湖鎮壩盤村挂職駐村第一書記,來自民進中央參政議政部的李卓青把青春汗水灑在偏遠鄉村。
這一決定源於15年前的一場約定。2009年,原國務院扶貧辦批復同意安龍縣作為民進中央對口幫扶縣。多年來,民進中央舉全會之力,助力安龍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5年8月起,民進中央持續向壩盤村派出第一書記,李卓青已是第五任。
儘管基層工作經驗比較豐富,但再次下基層,吃住在一個少數民族村落,李卓青發現很多事情和問題遠超想象。他説,“生活習慣要改,工作方式要變,孤獨寂寞要忍,只有把自己當成小學生,慢慢了解農村、融入農村。”
一産沒有資源、二産沒有基礎,發展旅游是壩盤村的重要出路。帶着這樣的思考,李卓青和民進中央挂職幹部、安龍縣副縣長張政澤共同謀劃,積極爭取各項幫扶資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今年6月中旬,隨着2024中國百城槳板公開賽(安龍站)舉行,壩盤村一夜間成為網紅打卡地,單日游客量可達1.2萬人次,文旅産業實現了多個零的突破。
“既然來了,就一定不虛此行,要幹出成績來!”
2015年以來,216位來自中央統戰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的優秀幹部,帶着這樣的信念一茬接着一茬幹,分別在畢節市赫章縣、七星關區、納雍縣、大方縣、織金縣,黔西南州晴隆縣、望謨縣、安龍縣以及黔南州三都自治縣開展結對幫扶,為我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持。
“貴州的發展離不開統一戰線的傾情幫扶,衷心感謝統一戰線在黔幫扶(挂職)幹部的辛勤付出。”省委統戰部負責同志&&,下一步,各級統戰部門要協同有關方面做好服務,搭建平台,發揮優長,支持履職,推動幫扶(挂職)工作取得更大的助力發展、改善民生和錘煉幹部的實際成效。(記者 劉藍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