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級醫療衞生體系高效服務群眾-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五級醫療衞生體系高效服務群眾

2024-08-16 09:21:28  來源:貴州日報

  “抬手、握拳、提腿……”術後三個多月的偏癱患者丁強(化名),正在黔東南州人民醫院醫護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看著丈夫身體能做的動作逐漸增多,妻子唐微(化名)感到無比寬慰,“僵硬的手能動了,真是立竿見影。”

  此前,丁強因腦梗塞導致痙攣性偏癱,求診於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幫扶專家、黔東南州人民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馮魯乾博士。今年3月,丁強在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黔東南醫院(黔東南州人民醫院)接受了全州首例健側頸7神經移位手術治療,癱瘓肢體實現神經“搭橋通電”。

  該手術填補了黔東南州在癱瘓治療領域的空白。“手術效果超出了預期。”神經外科主任沈健説,以往對於偏癱的治療,都是選擇諸如針灸、高壓氧等輔助手段保守治療,效果不太理想。此次通過將健側頸7神經移位到癱瘓側,在不影響健側肢體活動的情況下,重塑健側大腦功能,讓一側大腦支配雙側肢體,最終實現改善患側肢體功能障礙的目的。

  神經移位這種高難度的醫療技術,黔東南州從不能做到能做好,這和我省建立健全五級優質高效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息息相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衞生服務。

  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錨定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的目標,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加快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逐步形成覆蓋省、市、縣、鄉、村的五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讓群眾就近享受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搶抓新國發2號文件支持在貴州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機遇,我省深入研究,走訪爭取,引入一批超一流的醫療“國家隊”在貴陽、貴安、畢節等地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制定建設方案,推動省級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在銅仁、黔東南州等地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

  對群眾來説,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優不優,取決於醫療技術好不好,能不能看好病。而提升醫療技術,人才培訓是關鍵。

  作為我省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致力於將北京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管理模式、人才培養路徑帶到貴州。7月中旬,“骨科局部解剖學提高班”開班,授課講師為北京派駐專家,通過針對性的解剖學培訓,將臨床與病理解剖相結合,講座與實操相結合,教學與討論相結合,打造骨科局部解剖實踐教學基地,幫助臨床醫師建立完整的解剖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體系。截至目前,該院已舉辦4期提高班,累計培訓省內外300余名骨科醫生。

  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院長馮超説:“這個系列的提高班已經在北京積水潭醫院舉辦了47屆,我們希望借助北京的豐富經驗,在貴州開展同質化培訓,提升臨床醫師的專業水平與實踐技能,為貴州培養高素質骨科人才奠定基礎。”

  近年來,我省按照建高地、強基層、補短板、提能力、優服務的原則,將醫共體建設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推動整體提升衞生健康水平攻堅行動計劃及“七個專項行動”深入實施,構建五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大力提升衞生健康水平。

  2021年全省衞生健康高質量發展大會首次提出,依託鄉鎮衞生院現有資源建設縣域醫療次中心。按照“縣級公立醫院—縣域醫療次中心(中心鄉鎮衞生院)—一般衞生院—村衞生室”梯次帶動模式,加快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就近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衞生服務。

  鳳岡縣衞生健康局黨委書記、局長袁沁認為,發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是解決群眾看病難題的重要途徑,是整體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快速推動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

  作為全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鳳岡以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為牽頭單位,聯合14家鎮(街道)衞生院和3家民營醫院建立醫共體,通過推行行政、人員、財務、業務、績效考核、藥械“六統一”管理,推進醫療衞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提升縣域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實現了門診均次費用、住院均次費用下降,群眾滿意度升至98%,為群眾節約就醫成本超5000萬元。

  目前,全省已有80個縣區啟動建設醫共體141個,覆蓋鄉鎮衞生院1412個、覆蓋率達93.32%。

  在黔南州三都自治縣,都江鎮距離縣城有34公里,因為山高坡大溝深,道路狹窄且崎嶇,開車需要一個多小時,群眾看病遠、看病難凸顯。

  為了讓群眾有地方看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三都自治縣搶抓次中心建設機遇,&&改革政策、松綁放權,三都自治縣衞生健康局黨委書記、局長周鳳乾,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黨委書記趙高倫等帶隊在全縣調研,在東部、南部、中部規劃建設三個次中心,都江鎮衞生院成為其中一個。

  都江鎮衞生院副院長姚本週説,通過縣域醫療次中心建設,都江鎮衞生院成為三都自治縣人民醫院的分院,醫院從內而外得到了大改觀,醫療服務能力得到強化和提升,常見病多發病在家門口就能解決。

  3年來,我省累計統籌配套7.5億元資金建設150個縣域醫療次中心,全省梯次帶動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縣域內門急診就診率達92.64%。數據顯示,去年縣域醫療次中心項目醫院門急診和住院服務群眾達654萬人次,為群眾減輕醫療負擔3.2億元,切實增強了基層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

  鄉村醫生作為五級醫療體系最遠端的觸角,是農村居民健康“守門人”,也是保障基層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力量。為了給當地百姓提供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黔西南州安龍縣普坪街道魯溝塘村村醫潘鳳多年前開始“西學中”,今年又進入黔西南州中醫院進修中醫適宜技術,“知不足而後進。我要更加努力提升醫療技能,給老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的醫療服務。”潘鳳説。

  目前,全省有2萬多個村衞生室,基層村醫2.9萬人,動態消除了鄉村兩級醫療衞生機構和人員“空白點”,確保了基層群眾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進一步提高了基層群眾看病就醫體驗感和獲得感。

  下一步,貴州將持續深入實施整體提升全省衞生健康水平攻堅行動,在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上持續發力,牢牢托穩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讓醫療有“厚度”,健康有“溫度”。(記者 胡家林)

[責任編輯: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