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在貴陽市雲岩區三橋路街道聖泉流雲花園小區,來自三橋路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丁洋與唐孔莉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露天宣講的形式為現場居民宣講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不擺哪個城,也不説哪個人,我們來好好講一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在座的不管多少歲,這十年的變化大家肯定是深有體會,我們就以三橋轄區的變化來舉例……”
兩名宣講員在宣講形式上作了大膽嘗試,將理論結合實踐編成了老百姓愛聽的“方言順口溜”,圍繞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吃住行問題,以“三橋的變化”為切入點,從三橋路街道以前的舊模樣,講到如今發展的新面貌,暢談生活點滴變化。
沒有照本宣科,也沒有大話套話,兩名宣講員一人講理論,一人談實踐,娓娓道來,如拉家常,詼諧又接地氣的表達讓宣講變得通俗易懂,引發台下觀眾陣陣掌聲。
“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發生在身邊的故事,我覺得這種方式特別接地氣。”得知小區舉行宣講,老黨員袁玉群一大早就來佔了前排位置,聽完宣講員的講述,她激動不已,“國家政策好,生活也越來越好,我們要更團結,為小區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為力爭將政策講透講細,讓群眾聽得懂聽入心,兩名宣講員提前反復練習,精心打磨文稿。“每一次宣講都是一次學習提煉的過程,接下來每週都將走進不同的社區開展宣講,我們將總結每次經驗、不斷創新宣講模式,把黨的創新理論講進群眾心中。”丁洋&&。
這是貴陽貴安各地精心組織開展“理論宣傳二人講”的一個縮影。在貴陽市南明區、花溪區、觀山湖區等宣講現場,以“理論專家+先進典型”互融、“專職+業餘”互補、“主講+受眾”互動的“二人講”模式深受群眾歡迎,宣講員結合當地實際,與幹部群眾拉家常、話政策、解民憂、謀發展。
烏當區創新思維,重點抓好宣講員“專兼搭配”“新老結合”,在每個宣講組配備1名宣講能手、理論骨幹作為專職人員,配備1名村幹部、駐村幹部、致富帶頭人、道德模範作為兼職人員,兩者形成互補,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
從城市社區到鄉村廣場,從機關單位到工廠一線。截至目前,貴陽貴安已組建572支“理論宣傳二人講”隊伍,在機關、農村、社區、企業、學校、醫院、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等領域開展主題教育“四下基層”,宣講場次總計241場,觸達受眾13359人次。(記者 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