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持續推進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持續推進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

2023-11-20 10:03:55  來源:貴州日報

“四山八水”映新綠

——貴州持續推進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

  山為骨架,水為血脈,貴州以“四山八水”勾勒黔山秀水的生態輪廓。武陵山、大婁山、烏蒙山、苗嶺四大山脈,如同四條巨龍撐起了貴州的地理空間骨架。

  遵循這些大山大河分佈的自然規律,圍繞修復高原生態屏障、保障流域生態廊道、提升城鎮生態品質、維護生物多樣性四項重點任務,我省在“十四五”期間全面部署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

  目前,貴州已全面實施完成烏蒙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今年還將力爭實施完成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清水江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5500畝。明年,我省還將實施完成苗嶺山脈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項目……擎修復之筆,還“四山八水”新顏,一篇篇一體化生態修復的精彩答卷不斷被書寫在黔貴大地的綠水青山間。

  “山水工程”,擦亮生態底色

  貴州東部“武陵之巔”梵凈山腳下,生長着植被種類豐富的常綠闊葉林,這裡是“世界獨生子”——黔金絲猴賴以生存的家園。

  今年以來,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圍繞梵凈山所在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縣,啟動了環梵凈山核心區北部7個生態廊道建設,在46公里長的區域內,呈帶狀地種植供黔金絲猴棲息和捕食的植被,進一步優化林分組成,預計將拓寬野生動物生境空間295平方公里。

  通過種植生境樹種,進行“植物誘導”,並對生態廊道一公里範圍內有高壓線的位置進行就地埋地處理,減少人為干擾,更好地呵護黔金絲猴等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山水工程”的實施要堅持一體化推進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而生態廊道建設,是梵凈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的重要組成,也是武陵山區“山水工程”一體化保護修復的縮影。

  截至10月底,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已完成工程績效指標超92%。項目全面完成後,區域森林覆蓋率將提高至63%,土壤流失量年均可減少30萬噸,廢棄礦山修復率達100%,中度以上石漠化治理率達15.49%,耕地質量顯著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重要進展。

  早在2018年,貴州以畢節試驗區為核心,啟動烏蒙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部署礦山、水環境、山林、湖泊、草地等五大類工程共79個子項目。該項目在2022年全面完成建設,涉及的畢節市、遵義市和六盤水市的11個縣(市、區)生態系統服務和保障功能明顯提升,好生態為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2年底,“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貴州開展的烏蒙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名列其中。

  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山更綠了,河更清了,一個個“山水工程”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創新,找到適合的生態保護修複路徑,不斷擦亮貴州山水的生態底色。

  礦山修復,讓荒山重披綠裝

  在黔東南州凱里市大風洞鄉碗寨村,曾經的露天開採鋁土礦坑重新覆土復墾,一望無際的稻田與遠處的青山相互映襯,煥發生機活力。

  這裡屬於苗嶺山脈地區的一處歷史遺留礦山,長期的資源開採讓大地滿目瘡痍。項目施工方在礦山修復中採用多種技術和方法,在前期大量調查結果基礎上,制定詳細生態修復方案,包括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系統性生態修復工程。荒山沒有土,就想方設法運來“客土”往上鋪;沒有樹,就帶動當地幹部群眾一起種。生態好了,村民們開始發展水稻、經果林等特色農業,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碗寨村露天開採鋁土礦坑的生態修復,是苗嶺山脈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項目帶來的成果之一。

  2022年,我省成功申報苗嶺山脈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項目,獲中央補助資金3億元,目前累計治理面積完成率已超過六成,項目將在明年全面實施完成。

  省地質環境監測院有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實施中,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把每一分真金白銀都用在了“刀刃上”。

  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今天的貴州,不只是苗嶺地區,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花盆村廢棄砂石廠重新復墾,種上了蔬菜;黔南州甕安縣高水鄉高爐坡砂石廠,裸露的灰色礦坑重現綠色;安順市鎮寧自治縣砂石廠廢棄礦山,經過治理消除地災隱患,草地復綠、旱地復墾……越來越多的歷史遺留礦山,通過生態修復重煥生機。

  目前,貴州正在大力推進烏江、赤水河、南北盤江等重點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歷史遺留礦山將徹底成為“歷史”。

  全方位發力,構建修復新格局

  生態修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統籌一體化保護修復中出實招,貴州不斷探索創新、全方位發力。

  省自然資源廳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針對修復項目施工中,涉及數量大、面積大、分佈散等普遍問題,貴州借助“互聯網+遙感”技術,研發建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監測監管&&,實現全省生態保護修復“一張地圖、一套數據、一個&&”的系統監管。

  “在這裡,可以看到我們拍攝的礦山實景三維模型。”清鎮市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施工現場,清鎮市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王忠權現場通過計算機,登錄貴州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礦山生態修復監管&&,即可監測到項目高清的遙感影像地圖,還可通過3D建模實景,快速獲取各項地理和高程數據,幫助實現及時高效、直觀清晰的長效監管。

  “一張圖”規劃引領。2022年,省自然資源廳從西向東、從北往南,打破行政界限限制,統籌生態、農業、城鎮功能空間,印發了《貴州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布局了“十大生態修復工程”,構建了“一源一城、兩帶兩區”的生態保護修復新格局。

  這是我省首個生態修復綜合性規劃,對“修復什麼、在哪修復、如何修復”提供了科學導引。

  今年2月,貴州&&21條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促進社會資本參與貴州生態建設,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在道真自治縣三橋鎮,當地在做好芙蓉江支流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基礎上,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吸引一家來自重慶的漂流旅游開發企業參與生態修復建設。

  在銅仁市碧江區壩黃鎮壩黃村,通過土地整治,曾經零散的土地實現連片化,耕地質量有效提升,吸引農業大戶流轉土地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向社會資本拋出橄欖枝,激活資本活力,逐漸成為貴州統籌一體化保護修復的創新舉措。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貴州正揮舞綠色之筆,持續推動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以生態效益為主要目標,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記者 金秋時)

[責任編輯: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