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長抒畫卷繪新景 山河遠闊滿目新-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長抒畫卷繪新景 山河遠闊滿目新

2023-11-04 10:00:17  來源:貴州日報

從農民拿起“新農具”到新市民家門口好就業,再到村村寨寨業興民富,貴州和美鄉村——

長抒畫卷繪新景 山河遠闊滿目新

  秋色如畫,山河盡染。

  晚霞傾瀉而下,小村外的田野靜悄悄,勞作一天的莊稼人踏着輕快的步伐,慢慢悠悠行走在筆直的鄉間路上,車輛滿載蔬果追落日,稻穀沙沙講述着豐谷滿倉的喜悅……

  四季如秋,黃土生金,貴州鄉村好“豐”景不止於此。從農民拿起“新農具”到新市民家門口好就業,再到村村寨寨業興民富,放眼黔貴大地,田疇沃野滿目新,和美鄉村煥新顏。

  10月23日至28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團走進鄉村田野,見人、見事、見變化,喜看在莊稼人手上妙筆生花的鄉村振興大文章。

  見人:鄉親們的奮鬥身影、純真笑容就是嚮往的美好生活

  小青瓦、坡面屋,三合院處賦風雅,碧波亭外頌黨恩。10月24日,採訪團走進依山傍水的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田家溝,鳳凰山下的黔北民居與廊橋水榭呼應,一派“自在農家”的好風光映入眼簾。

  “一謝共産黨……穿衣把你想……住房把你想……村美人健康……”70多歲的村民祁承烈唱起《十謝共産黨》依舊鏗鏘有力、熱情高昂。

  近些年,依託黨建引領,龍鳳村一邊發展茶産業,一邊建設和美家鄉,鄉親們鼓了錢袋子,過上好日子。

  “雖然年紀大了,還是閒不下來,想給自己找點事做。”祁承烈説,“村裏人均茶園兩畝,每天務工都有上百元收入,只要不懶,想不致富都難。像我這樣開個茶葉門店,每天喝茶、釣魚,你説這樣的生活好不好?”

  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

  這個答案,遠在&&之外的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似乎更有“發言權”。“這幾年,我們花茂是産業興、生態優、鄉風好、民風順、黨建強。”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彭龍芬自豪地説。

  母先才是花茂村靠手藝先富起來的那批人。10月25日不是節假日,但“陶藝館”依舊人頭攢動,妻子熱情招呼着來自廣東的客人,母先才低頭默默做著手中的罐子。

  “現在正在做的是學校預訂的一批土陶,200多個,這幾年游客多,年收入有30多萬元吧。”日子越來越富裕,不茍言笑的母先才也不由自主揚起了嘴角。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寄託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什麼是美好生活?鄉親們奮鬥的身影、純真的笑容,就是最樸實的回答。

  見事:濃濃的人間煙火就是搬得出、穩得住的真實寫照

  搬遷群眾住得怎樣?工作如何?踏不踏實?10月26日,採訪團走進貴州單體搬遷安置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

  街道內的七星關區第三幼兒園,偌大的園區內設施齊全,小朋友的活動豐富多彩。搭積木、堆城堡、學扎染、玩刺繡……在這裡,每個小朋友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項目。

  幼兒園教師石佳麗説:“以前我在其他地方任教過,對比之下,這裡無論從環境還是教學,都是當地數一數二的。”

  優質的教育條件,是搬遷家庭未來的希望。柏楊林街道黨工委委員、宣傳委員葉均平告訴記者:“不僅是孩子上學有保障,在社區,老年人也有老年學校。”

  走進街道長幼日間托養照料中心,老人們戴着“學生徽章”正在歌唱新生活。自2020年柏楊林街道老年學校成立以來,他們在這裡開啟了新生活,昔日面朝黃土的樣子與現在奮發積極的精神面貌形成鮮明對比。

  學有所教、老有所養,青壯年的就業更不容忽視。居民樓下,一排臨街門面內,各種工種的小車間正在發揮着大作用。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近年來,柏楊林街道積極鼓勵就業創業,利用商業門面等為社區新市民提供更多增收路子,讓大家實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

  華燈初上,放眼望去,夜市經營戶正準備開攤攬客,街道逐漸熱鬧起來,濃濃的人間煙火是搬遷群眾住下來、穩得住的寫照,也是他們對新生活的無限展望。

  見變化:喚醒“沉睡”資源豐富新業態就是和美鄉村的新活力

  雄奇險峻的峽谷風光,波光粼粼的秀美烏江。10月28日,採訪團來到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看懸崖下的村莊,如何開出致富的花朵。

  清晨,濃霧散盡,青山隱隱,站在觀景&眺望,新建的百畝化屋野奢度假營地盡收眼底,一個個精緻的帳篷鱗次櫛比,“天空之境”映襯着藍天大山,遠處鴨池河大橋與&&畫廊,將這片壯麗山水裝點得美不勝收。

  “現在我們經營的這片營地是新開發的,有41個帳篷,除了燒烤露營,還有滑翔傘、水上觀光等游玩項目,今年中秋國慶假期訂單都是爆滿。”貴州山水畫廊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麗介紹。

  新業態的豐富,為當地旅游産業錦上添花,也讓更多村民享受到了的紅利。

  家鄉發展越來越好,更多年輕人回到了化屋拿起“新農具”創新創業,黔西市文麗蠟染刺繡有限公司的楊文麗是其中一員。

  “媽媽會刺繡,我出門打工的第一份工作也和刺繡有關,一直以來都有創業的打算。”楊文麗告訴記者,“近年來,化屋發展變化翻天覆地,2021年,我毅然回到了家鄉,開起了公司。現在公司已經有了22名繡娘,通過售賣苗族服飾,年産值有300萬元。”

  從打工到當老闆,楊文麗把躊躇滿志寫在了臉上,除了線下銷售,她也在積極學習電商:“一開始直播間就一兩個人,我們並不氣餒,堅持認真介紹我們的苗族服飾、講家鄉的故事。漸漸地,人就多了起來,國慶節期間,我們一場直播就賺了8萬元。”

  在綠水青山的懷抱中,越來越多的“沉睡”資源被喚醒,經果林、蠟染、黃粑、黃牛、黃姜,為當地人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收入,也為化屋的鄉村建設增添了底氣和活力。2022年,化屋村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億元,人均純收入達2.5萬元。(記者 梁聖)

[責任編輯:吳雨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