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9月24日電(記者楊欣 周宣妮)小山一樣的原材料堆滿了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溪雲數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發酵料場,工人們將一車車原材料倒入攪拌機,機器轟隆轉動,一朵食用菌的自動化、機械化生産之路便開始了。
在公司的裝瓶車間,攪拌完成的材料,通過流水線灌入一個個乳白色的瓶子內,進入高溫滅菌房。
“傳統種菌使用菌棒,我們為了更適應規模化的生産,採用了這種特殊材質的菌瓶。”公司執行董事奚俊告訴記者,四條裝瓶流水線,一小時能裝三萬瓶,只需要不到十名操作員。
隨後,一條長長的傳送帶將菌瓶送到二樓的生育室,存儲在二十多個鐵罐中的食用菌液被注入到菌瓶中,在百萬級的無菌環境下靜待培養。
打開一扇生育室的大門,五米多高的床架齊齊排開,傳送帶將上萬個插滿了“菌寶寶”的菌瓶送上床架,不一會兒就堆滿了整個生育室。“菌絲長出之後,主要的生長階段,都在這裡完成。”奚俊説。

生育室裏的食用菌堆滿了五米多高的床架。新華社記者 楊欣攝
“從注射到出菇,整個過程會持續3到5個月,這期間的溫度、濕度、光照等都需要精準控制。”奚俊説。在生育室門口的一塊電子屏幕上,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一目了然,“每層床架都有感應器,記錄相關數據並反饋到系統,我們可以通過這塊面板對生育室的運行參數進行設置,保證最合適的生長環境。”

對環境參數的精準控制讓食用菌更好地生長。新華社記者 楊欣攝
傳統的農業生産在這裡成為了流水線式的“工業”生産,智能化、機械化操作在整個生産過程中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不僅可以提高生産效率,還可以降低安全隱患和勞動成本。
另一方面,通過對全流程産生的數據分析之後,能夠在生産上更精準。“例如原材料每一次的配方,都要全環節跟蹤,根據最終産品的良品率,分析是否可以調控配方,最後做到物料、人員、能源最優的狀態。”奚俊説。
集約化的生産也節省了土地資源。環境智能化控制系統讓食用菌種植能夠離開大棚進入樓房;全流程的機械化操作也讓床架高度不再是問題,立體空間得到合理利用。“我們現在年産1.5萬噸,公司凈用地僅80余畝。”奚俊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