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匠心鑄就夢想 技能成就人生——五個與工匠有關的奮鬥故事
2023-04-29 08:58:5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題:匠心鑄就夢想 技能成就人生——五個與工匠有關的奮鬥故事

  新華社記者 魏弘毅、姜琳

  第十六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單位和個人……在國新辦28日舉辦的中外媒體見面會上,5位來自各地的高技能人才代表、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單位代表分別圍繞自身的奮鬥經歷和培育經驗,回答中外媒體記者提問。

  堅守鑄就一路成長

  “分廠引進第一台數控銑床的時候,我們拿着僅有的一本説明書一頁頁學,晚上還要回家去學習計算機繪圖。”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有限公司數控銑工、首席技師馬小光説,對所從事工作的熱愛、對先進加工技術的不懈追求,是他的人生底色。

  一路堅守,一路成長。從業5年後,馬小光用兩周時間加工出了過去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的平衡器模具。

  從業20年來,馬小光累計完成300余項研製任務的攻關,取得工藝創新成果20余項,獲得國家專利10項。“我為自己加工的産品能組裝成大國重器而感到驕傲。”他説。

  中國船舶集團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舶電焊工、高級技師魏鳳雲曾想過放棄,但每當想起船東的認可,她就堅定了繼續做一名船舶電焊工的決心。

  焊接過程中,魏鳳雲要攜帶沉重的設備,電弧飛濺到身上會産生不同程度的燙傷,“我們以苦為樂,把脖子上的傷疤形容為燙出的‘項鏈’。”魏鳳雲説。

  自1996年參加工作以來,魏鳳雲獲得授權專利3項,大幅提升船舶焊接質量和效率。“每當看到我們焊接的船舶成功交付,出塢下水駛向大海的時候,我就特別有成就感。”她説。

  鑽研成就大國工匠

  “我的特點就是不服輸。”從一名鉗工成長為行業專家,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鉗工、特級技師鄭志明每時每刻都在把問題和困難當成學習和提升的機會。

  一次,為了消除汽車噪音,鄭志明通過技術攻關,手動消除了加工設備0.002毫米的誤差,相當於頭髮絲的四十分之一。“汽車零件加工設備的精度要遠比汽車零件的精度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汽車零件的合格和品質。”鄭志明説。

  矢志攻關永不移。鄭志明帶領團隊,建成了我國第一條微型汽車後橋全自動化焊接生産線,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技術不輸國外。

  創新,源自南方電網昆明供電局繼電保護員、特級技師李輝對工作的熱愛與欣賞。“我從事的繼電保護專業,主要的保護裝置要在百分之一秒完成電氣量的檢測、計算、邏輯判斷,然後發出正確的指令。很多專業技術可以用精妙絕倫來形容。”李輝説,要善於發現“專業之美”。

  目前,李輝團隊完成技術攻關60多項,獲得國家專利50項,完成成果轉化26項,主導制定2項國家標準。

  “我還可以為咱們國家做更多的事情!”李輝説。

  教育打造工匠未來

  1987年加入職業教育隊伍,2012年開始從事技工教育工作,從業多年,安徽阜陽技師學院院長靳柯娟見證了職業教育,特別是技工教育的快速發展。

  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如何能夠成為打造“大國工匠”的搖籃?靳柯娟介紹,“我們學院的做法有三點:校長圍繞廠長轉、專業圍繞産業轉、教學圍繞生産轉。”

  近年來,通過與上百家企業建立合作關係、針對地方特色産業設置教學專業、讓學生按照生産流程進行實訓等方式,安徽阜陽技師學院不斷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探索出“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徒弟”的“四像”辦學模式,為企業解決了用人問題,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技能人才。

  從每年招生1000多人到每年招生5000人以上,從社會不認可、家長不滿意到畢業生同時被幾家企業爭搶,安徽阜陽技師學院實現了華麗轉身,也昭示着職業教育做大做強的未來。

  掌握一技之長,奮鬥成就輝煌。在無數“大國工匠”的奮鬥中,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故事還在接續書寫。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7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