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非遺迎新春:一雕一鑿裏毛南儺面的匠心傳承
2023-01-23 16:38:0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新華社南寧1月23日電(記者 黃浩銘、郭軼凡)一把磨得锃亮的刻刀,一個布滿鑿痕的木墩,灑落一地的碎木屑……在擺滿形態各異儺面的木製展架前,毛南族木雕技藝傳承人譚建新正在專心雕刻毛南族的儺面。

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南昌屯,譚建新制作毛南族儺面(2022年5月1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春節前剛交付了兩套。在毛南族節慶活動中,儺面必不可少。”他説。

  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是毛南族的發源地。在這裏土生土長的譚建新是毛南族儺文化的重要傳承人之一。儺面雕刻這項古老的技藝,已經在他家中傳了六代。

  儺面,是環江毛南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毛南族男子成年的肥套儀式中,八方親朋到訪後,戴上儺面的師公以説、唱、跳、擊鼓等形式,進行神秘而隆重的儀式,為男子還願、感恩、祈福。

  在春節、毛南族分龍節等重要節日,儺面舞是莊重神聖又極具民族特色的慶祝儀式,象徵著驅邪納福的美好願望。

  在譚建新的心中,儺面是集聚毛南族民族智慧和文化的藝術品。儺面簡樸古拙的形態之下,承載的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傳遞的是對自然和生命的崇拜和敬仰。

  “儺面有36副面具,每副面具對應著毛南族中流傳的一個神話人物和他們的故事。”他介紹,毛南族儺面分文、武、善、兇4大類36副72種面相,性格神態各有特點。這些儺面與古老的儺文化相結合,依照神話故事中各自不同的原型,通過神態展現出各異的性格,透著遠古的神秘。

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南昌屯,譚建新制作毛南族儺面(2022年5月1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儺面選用的是毛南山鄉特有的牛恩木,制成的面具結實堅硬、不易腐朽。定好面具的尺寸大小後挑選一段適合的圓木,一分為二,取其一半,畫線定工,開始雕刻。

  譚建新説,儺面雕刻在粗雕、精雕、上色幾個大的工序之下,又分有斧鑿、剖滑、畫線、雕刻、打磨、晾曬、拋光、涂油等多個精細的步驟。不同的形象,線上條和刀法上有所區別,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活靈活現。“我對這些形象早已深諳于心,不用對照圖片就直接可以刻出來。”

  在他的工作室裏,擺放著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儺面。每張儺面都有各自的特徵,有些是依據古時傳下來的樣貌復刻,有些則要在毛南族民間口頭文學的基礎上依據個人想像創作。一個人做一套儺面的半成品需要3個多月時間,在此基礎上做成成品又需要2個多月時間。

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南昌屯,譚建新展示制作的毛南族儺面(2022年5月1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除了在毛南族的肥套儀式中使用,有越來越多的人把儺面作為藝術品進行收藏。2021年12月,譚建新被確定為毛南族木雕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為了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他帶了6名徒弟,並作為廣西一些高校的特聘專家到學校講解毛南族木雕技藝的各種知識。

  “我想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儺面,感受毛南族木雕技藝的歷史和文化。”談到新年的願望,譚建新説,一直以來儺面的樣式和模樣靠的是一代代傳承人口口相傳,而他準備把每副儺面的形象制作成圖案,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儺面的傳承與創新之中。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0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