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探討藝術創作 感受戲劇魅力
2022-12-17 09:25:09 來源: 廣西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原標題:2022桂林藝術節逍遙沙龍藝術系列講座引起學校師生、市民戲迷的廣泛關注——

探討藝術創作 感受戲劇魅力

  12月14日,兒童懸疑劇《神秘的牛奶瓶》在桂林市廣西省立藝術館上演,為觀眾帶來別具一格的美學享受。 記者 周 軍 徐天保/攝

  12月12—16日,2022桂林藝術節逍遙沙龍藝術系列講座走進桂林的高校、中學及講古堂開講,國內知名文學、戲劇等領域藝術家和學者與藝術生、學生戲劇團體成員探討藝術創作、跨文化藝術交流,共同感受新時代戲劇魅力。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桂林藝術節藝委會委員劉杏林説:“文化發展除有歷史積澱和延續外,還要不斷地創造符合當今審美的藝術作品,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我們的文化,用國際的標準衡量我們的創作。只有這樣,才能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不斷前行。”

  改編經典橋段更易上手

  12月12日,桂林市中山中學老師秦敏帶領中山戲劇社的同學們,表演了一段原創京劇《劉三姐》。“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好功底。”這讓2022桂林藝術節展演劇目獨角戲《人類的聲音》導演孟丹峰感到十分驚喜。

  “同學們年紀小、生活比較簡單,如果從校園生活裏找戲劇衝突,別人看起來可能小題大做。”孟丹峰認為,同學們可改編經典橋段,比如改編老舍《茶館》,把北京茶館變成桂林油茶館,把掌櫃王利發變成老太太,“把每一個人物按照你們的想象去改,但戲劇的矛盾,還是老舍先生的,這是一個成熟的‘矛盾’,這樣感覺會很有意思。”

  “今天的逍遙沙龍讓我受益匪淺,知道如何貼合人物,演得與人物相接近,把人物塑造得更好。”中山戲劇社成員、初二學生薑思源説。

  戲劇品牌需要精心打磨

  在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家宋之歌與在校師生就“藝術教育品牌策劃與拓展”這個主題進行了探討,共同鑒賞藝術品牌的魅力。

  “品牌作為被大眾普遍認同,且具有長期影響力的文化意識形態,其形成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宋之歌説,《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以及桂林藝術節開幕大戲《兩京十五日》,作為炙手可熱的文化品牌,都需要藝術家反復地精心打磨。

  宋之歌&&,桂林藝術節最大的亮點在於青年人才的培養。一是推出了“英才計劃”,給年輕藝術家搭建成長平台,培養年輕的導演、編劇,孵化出新作品。二是對年輕觀眾培養,通過文化、藝術進校園的方式,不斷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沉浸在藝術的滋養當中。

  “聽了宋之歌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我受益頗多,對今後努力方向很有 啟發。”2020級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楊柳説。

  了解戲劇創作奧秘

  在桂林藝術節首次亮相的《浮生六記》製作人蕭雁、導演胡翰馳在東西巷的講古堂,為戲劇愛好者講述創作奧秘。

  蕭雁説,原著《浮生六記》並不是一則典型故事,是沈復記錄自己和妻子蕓娘的日常片段,是生活中的“小確幸”。把“小確幸”做成“沉浸式”並不簡單。

  為了給觀眾帶來極致的沉浸體驗,演出現場設置有5處互動。書法、品茶、嗑瓜子等一套流程體驗下來,觀眾心靜了,跟隨主角腳步,置身戲中。

  “沉浸式錶演的最大魅力在於,戲跟觀眾那麼近,觀眾能像身邊人一樣看著故事發生。”胡翰馳説,《浮生六記》蘇州園林版標準操作程序有1300多項流程,以達到完美的現場調度。

  《浮生六記》火爆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觀眾由70%的“90後”“00後”構成。胡翰馳認為,《浮生六記》做到極致,才得到了觀眾喜歡。

  “聽了蕭雁和胡翰馳兩位老師的講解,讓我第一次體驗‘沉浸式’戲劇帶來的魅力,也體會到戲劇帶給我的敬畏之情。”桂林戲迷秦薈説。

  (記者 傅清龍)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1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