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廣西河池:提升全産業鏈,助飛繭絲綢産業
2022-11-30 15:43:2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1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廣西河池:提升全産業鏈,助飛繭絲綢産業》的報道。

  “絲綢是中國的文化瑰寶,也是中國的傳統産業,更是河池具有優勢的特色産業。”日前于廣西河池舉行的2022中國絲綢大會暨第二屆中國桑蠶繭絲綢産業高品質發展大會上,河池市委書記秦春成説。

  坐落于桂西北的大石山區,河池是廣西最大的繭絲綢主産區,也是我國優質繭絲生産基地。近年來,河池借助數字化技術不斷推動産業規范化、規模化與智能化發展,穩步提升桑蠶繭絲綢全産業鏈建設水準,統籌推進桑蠶三産融合,促進地區經濟高品質發展。

廣西河池的一處繭絲綢生産線。韋克文 攝(河池市宜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從“東桑西移”到“東綢西移”

  河池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高溫濕潤的氣候條件適宜桑蠶的生長,具有“桑樹生長期長、蠶造多、供繭早、休市晚”的獨特優勢,適宜的自然環境為河池桑蠶産業崛起提供優越的先天條件。

  近年來,區域間産業結構調整與協同更為河池桑蠶産業迅速發展帶來利好因素。我國的桑蠶種養加速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河池因地制宜,借勢發展,成為廣西桑蠶發展最活躍地區之一。據了解,河池現有桑園面積95萬畝,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蠶繭産量達16萬噸。

  “如今河池要搶抓國家‘東綢西移’重要戰略機遇,不斷創新,打造桑蠶繭絲綢全産業鏈發展模式。”河池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軍介紹,多維度創新已成為驅動繭絲綢産業轉移與升級的關鍵動能,河池正通過凝聚創新動能,聚力行業資源,引領繭絲綢全産業鏈向高價值驅動模式轉型升級。

  位于河池市宜州區的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們熟練地拉絲引線。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生産的蠶絲品質好,級別達到5A,主要銷往江蘇、浙江等地。

  眼下,位于河池市宜州區城西工業園區的廣西國色天絲産業園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該項目側重于絲綢、練白、染色、數位印花生産。廣西國色天絲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雲表示,項目將從傳統的初加工品向高附加值鏈條延伸,填補廣西真絲綢煉染印生産的空白。

  王軍介紹,從“東桑西移”到“東綢西移”,廣西搶抓繭絲綢産業鏈轉移機遇,逐步構建起從種桑養蠶到繅絲、煉白、印染和紡織品設計、織造以及品牌化運營的全産業鏈,助力繭絲綢産業實現高品質發展。

  數字化助力打造“智慧繭房”

  “蠶室濕度偏大、蠶室溫度超過設定的28℃”,手機收到預警資訊,“一鍵”便可輕松化解危機。“近期膿病高發,請做好環境消毒及藥物添食”,蠶農收到資訊提醒,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大大降低風險……

  走進河池市宜州區,“智慧養蠶”場景隨處可見。近些年,在5G、物聯網、AI、大數據及雲計算等技術加持下,智能化、自動化有效助力當地傳統養蠶模式轉型升級,實現對桑園種植以及蠶養殖培育的智能遠端監管與精準調控,在桑蠶産業原料供應端推進規范化與標準化。

  據了解,河池多個桑蠶産業基地已接入廣西蠶桑産業數據平臺,通過農戶家中的感測器,可實時監控蠶室的溫度、濕度等參數。技術人員通過控制終端對農戶家裏的蠶室進行溫度調劑,精準把控室內溫度,調動智能監管、智慧預警等全套“智慧蠶房”係統。

  “目前,河池在軌道省力化喂蠶、自動化上簇、自動取繭器等方面擁有多項專利;小蠶共育、方格簇營繭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繅絲企業實現自動化繅絲設備全覆蓋。”王軍表示,近年來,河池還持續深化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交流與協作,組建高水準科研轉化平臺,推動産品創新研發迭代升級。

  走進河池市宜州區上坪村,放眼望去是連片的桑園。走進村中,村道旁一座座收拾得井井有條的蠶室映入眼簾。“我種桑養蠶很多年了。”正在蠶室門口歸置農具的村民蘭輝鋒説,今年養蠶季節已經結束了,年底要做的就是為明年開春做準備。“在冬閒季節,除了整理一下廠房,我也偶爾會去周邊打零工,比如收甘蔗等等。”他説。

  蘭輝鋒介紹,今年他種植約20畝桑葉,養蠶一批收獲約500斤蠶繭,收入在1萬元左右,一年養蠶收入可達到12萬元左右。走進蘭輝鋒家的蠶室,交錯的省力化喂蠶軌道將廠房地面分成多個區域。蘭輝鋒表示,他是村裏較早使用省力化喂蠶軌道的養殖戶。“通過這些軌道,還有其他自動化的設備,為蠶寶寶喂食、管理都更加方便,查看生長狀態也更輕松,效率提高了不少。”蘭輝鋒説。

  “蠶桑+”著力延伸産業鏈條

  從一片桑葉、一顆蠶繭,再到一縷絲線、一片綢緞、一瓶桑果酒……河池桑蠶産業逐漸形成全産業鏈上下遊發展模式,向上延伸建立專業標準化生態原料繭基地,形成充足穩定的供給渠道;向下延伸至包括生絲生産、織綢業務、以及繭絲綢文化旅遊等多元化經營和三産融合發展,“絲綢之路”不斷煥發生機。

  舞動的身姿勾勒出現代化企業車間裏工人拉絲引線的忙碌身影、嘹亮的山歌訴説著“絲路”脫貧致富的生動故事……不久前,第十三屆劉三姐文化旅遊節在河池市宜州區開幕,演員們身著亮麗的民族服裝,載歌載舞,熱情四溢,向觀眾展示著這座壯鄉古城、“中國蠶桑之鄉”的獨特魅力。

  宜州還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作為河池市桑蠶主産區,近年來,宜州區著力推動蠶桑絲綢産業與以劉三姐文化體驗為代表的文旅項目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了如劉三姐歌鄉田園綜合體、絲綢工業旅遊示范基地等項目,形成“農業+工業+文化+旅遊”融合互動發展新模式。同時,當地積極開發蠶桑文化旅遊産品,大力發展桑家樂、桑葉宴等旅遊項目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隨著我國消費不斷升級,絲綢市場迎來更廣闊空間,産品更疊與設計創新對原料端的品質與加工段的工藝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來,冥想、瑜伽等活動參與群體快速增長,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當地萬畝原生態桑園打造的優質親膚繭成為廣受消費者青睞的時尚新品。

  “不少人對繭絲綢産業的創新發展還停留在産品花紋、款式更新迭代這種固有印象裏,實則已延伸到親膚原料、新型布料、美粧等多領域進行協同創新,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公司董事長王卓説,企業通過加強從原料端到市場端的協同創新,在鞏固了原有市場的基礎上,也開始在新興市場持續發力。

  位于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內的絲綢文化旅遊産業園是該公司嘗試開發桑蠶絲綢文化旅遊項目,推進桑蠶産業功能由“生産”向“生産、生活、生態和文化融合”轉變的范例。

  據悉,産業園已形成了集原料基地生産、繅絲加工、織綢、真絲家紡、蠶蛹食品開發、絲綢文化創意和工業旅遊等于一體的多元化絲綢綜合産業鏈。在這裏,遊客既可以觀摩體驗絲綢生産過程,還可以了解工業文化知識。

  “絲綢文化旅遊産業園的建設得益于桑蠶産業的發展,其中,絲綢文化對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王卓表示,提升桑蠶繭絲綢産業的文化附加值,要充分挖掘和保護地方絲綢工藝和傳統技藝,推動絲綢文化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要注重樹立品牌意識,加強絲綢文化的國際推廣。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73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