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民勤:擦亮“供港”果蔬招牌 厚植鄉村振興“底色”
引進企業建基地、專家人才推技術、“蹲點挂項”搞服務……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探索産前、産中、産後一體,生産、運輸、銷售一體的全産業鏈生産模式,按照“市場需求、生産季節互補、以銷定産”的組織方式,擦亮“供港”招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産品直供基地”,帶動全縣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6月,正值民勤供港蔬菜頭茬采收期,各個基地、冷藏庫內,菜農們忙着採摘、揀選、過磅、入庫,一派繁忙景象。記者4日在民勤縣蘇武鎮萬畝供港蔬菜基地看到,田地裏同樣忙碌的還有民勤農技工作人員,他們正在為即將開啟“跨境之旅”的蔬菜“體檢”,對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等各項指標逐項檢測,確保高品質“民勤菜”安全呈上港人餐桌。
“我們從産地環境、種植和農業投入品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設置監管措施,以源頭為中心,建立從生産、加工到運輸的全過程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採取自律檢測與快檢結合方式進行專項抽驗,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安全技術保障。” 包抓供港蔬菜基地技術指導的民勤縣農機中心工程師高艷紅介紹説。
嚴格的生産和“體檢”為民勤供港蔬菜貼上了品質與安全的“標籤”,加之獨特氣候環境造就的病蟲害少、口感脆甜等特點,使産自西北內陸的“民勤菜”在香港等地頗受歡迎。而通過“智慧”解碼,以科技賦能驅動傳統園區升級,則讓民勤“沙漠蜜瓜”充實大灣區“菜籃子”。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民勤縣收成鎮蜜瓜産業園利用以日光溫室為主的高效節水、穴盤育苗、病蟲害生物防治、水肥一體化等多种先進技術,並安裝卷膜通風和卷簾系統,將生産茬口由原來的一年兩茬種植逐漸發展成為秋冬茬、冬春茬和越冬茬等兩年五茬生産,有效提高了設施的利用率,增加了經濟效益,對緩解淡季、平衡上市,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産業園在着力推進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産的基礎上,堅持質量興農、科技興農、品牌興農,充分發揮‘民清源’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充盈瓜農的‘錢袋子’。”民勤縣珍寶農林牧産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大忠介紹説。
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民勤縣,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大陸性沙漠氣候特徵明顯,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是優質農産品的絕版産地。近年來,民勤縣充分依託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將蔬菜産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集聚現代要素和經營主體,持續推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示範區建設,通過土地整村流轉,規模化經營,採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招商引資增活力、培育典型強筋骨,構建區域特色突出、産品特性鮮明的蔬菜優勢産業帶,做大基地、做精産品、做長鏈條,打造高標準有機供港“菜園子 ”,推動農業品牌化、綠色化、優質化發展,帶動産業興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同時,民勤縣聚焦産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後一公里”,立足當前和着眼長遠相結合,圍繞服務大灣區,找準短板,精準發力,引導存量冷鏈設施資源集中,優化冷鏈基礎設施布局和冷鏈體系建設,強化産地預冷、延伸冷鏈末梢,發展“&&企業+農業基地”“生鮮電商+産地直髮”等新業態新模式,暢通高品質農産品上行新通道,促進冷鏈惠農、品牌興農、特色富農。
“對於農産品而言,從田頭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均需要溫度‘護航’。”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芳介紹。這兩年,民勤縣聚焦鮮活農産品主産區、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區域公用品牌覆蓋區,持續推進農産品産地冷藏保鮮設施集中連片建設,增強錯峰銷售能力,提高農産品附加值,把産業鏈增值收益留給農民。
據統計,目前民勤縣蔬菜面積達到18萬畝,其中供港蔬菜總面積達到1.6萬畝,蔬菜總産量達到71.83萬噸,實現産值22.08億元。(經濟日報記者李琛奇 通訊員馬愛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