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力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平涼市精準發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
近日,行走在平涼的廣袤鄉村,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處處涌動着文明之風,煥發着生機與活力。
近年來,平涼市緊扣市委“3659”發展思路,加快推進産業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村文明進步、農民增收致富。
産業振興步穩蹄疾
近日,在靜寧縣李店鎮常坪村的果園裏,蘋果花競相綻放,清香淡雅,令人陶醉。
常坪村所在的常坪垣,是李店河流域10萬畝蘋果出口創匯基地,種植的山地蘋果個大、色艷、病蟲害少、口感醇香,蘋果産業成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依靠蘋果産業,我們村容村貌發生了大變化,目前全村有8戶蓋了二層樓,20戶在縣城買了房,超過60戶村民家裏購買了小轎車……”説起産業發展帶給群眾的好處,常坪村黨支部書記常調相深有感觸。
常坪村群眾的生活變化,正是平涼市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動鄉村振興的縮影。
2022年以來,平涼市聚力集群成鏈,以工業化思維謀劃推動産業振興,錨定三年倍增行動,提質效、增量級,推進産業轉型、結構升級、鏈條鍛造、綠色循環、融合發展,全市優勢特色産業全産業鏈産值達到391億元,比2020年增長32%。
養殖業帶動産業優化升級,143個農業産業鏈項目完成投資38億元。精深加工牽引産業價值提升,新(改)建龍頭企業17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02戶,累計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社到戶資金11.41億元,兌現分紅4471萬元。
靜寧縣入選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莊浪縣朱店鎮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農業産業強鎮,莊浪縣一鳴果品專業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入圍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500強,崆峒肉牛産業園被認定為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
同時,農産品品牌培育實現新突破,平涼紅牛、靜寧蘋果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品牌精品培育計劃。農業多元化價值得到拓展,因地制宜發展鄉村觀光旅游、農事體驗、休閒康養等新産業、新業態,創建省級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5個,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10.84億元。
2022年,平涼市肉牛出欄量達39萬頭,蘋果産量達215萬噸,蔬菜産量達78萬噸,全産業鏈産值達391億元。
組織人才迸發活力
孟&村,是華亭市馬峽鎮最偏遠的行政村。自從完成村“兩委”換屆,村幹部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高學歷的年輕人成了村“兩委”的主力軍。
“要有想法、有活力,最重要的是愛農村。”這是雒文瑞當選孟&村黨支部書記後,對新一屆村幹部提出的要求。
在雒文瑞的帶領下,全村黨員積極帶動群眾發展藥材種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撂荒地整治、輸轉村社富餘勞力、整合資源創辦企業,村民收入有了穩步提升。
2022年以來,平涼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全面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組建紅色領航産業鏈黨委54個、鏈上經營主體黨組織377個,選樹鄉村振興好支書100名,培育致富帶頭人1.8萬人,舉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培訓班193期,培訓黨員幹部群眾2.63萬人,凝聚了各方力量,增強了內生發展動力。靜寧縣賈河村“聚焦黨建引領蘋果産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家門口驛站’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入圍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
同時,全力抓好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農村特崗計劃、“三區”人才專項計劃、訂單定向培養項目、東西部協作人才交流;深入實施“一重點産業一人才工程”,為每個産業鏈列支5萬元專項經費,“平涼市科技人才助推設施蔬菜産業鏈發展”等2個項目入選省級重點人才項目,直評農民高級專業技術職務60名,努力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生力軍。
鄉風文明提質增顏
“大娘,您有65分,可以兌換電熱水壺。”近日,崇信縣黃花鄉黃花垣村的文明誠信積分超市熱鬧非凡。
“我通過積極參與村裏的活動獲得積分獎勵,可以到積分超市兌換日用品。”剛兌換完東西的村民李麥花高興地説。
自從有了文明誠信積分超市,黃花垣村群眾參與“美麗庭院”活動的熱情更高了,村裏環境也更加整潔了。
2022年以來,平涼市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服務功能,開展政策宣傳、文化科技培訓和志願服務活動8000多場次,選樹10個市級文明實踐示範基地、10個最美文明實踐站(所)和10名最美文明實踐志願者。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和“一行動、一活動”,全市共開展宣講活動580場次。組織1.86萬名幹部與農村“三留守”和特困群眾建立關愛&&制度,廣泛開展政策宣傳、文化科技、志願服務等活動,打造了“巾幗家美積分超市”等常態化的志願服務工作品牌。
十大孝子、孝道紅黑榜、好鄰居、好媳婦、好公婆、好妯娌……通過廣泛開展一系列評選活動,設立好人榜、好人墻等,利用“道德講堂”、好人故事巡講等形式,深入推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此外,實施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守護農村發展的文化根脈。加強鄉村文化遺産保護展示,建成鄉村民俗博物館、紅色紀念館等“鄉村記憶”類博物館、紀念館、民俗展館66個。
結合文旅康養産業發展倍增計劃,打造涇川溫泉康養小鎮、安口隴窯陶瓷康養小鎮、界石鋪紅色小鎮等8個文旅康養小鎮和皇甫謐康養産品研發等項目。
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充分利用現有崆峒笑談等28個非遺傳習所和非遺項目保護基地,開展鄉村傳統表演藝術、傳統醫藥、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宣傳展示活動,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生態家園綠色宜居
“現在又能喝到葫蘆河的水,小時候河水甘甜的味道回來了。”在葫蘆河畔長大的靜寧縣城川鎮鮑家咀村村民陳發財説。
清淤、截污、保潔、綠化……靜寧縣籌資金、下硬手,通過實施一系列治水措施,葫蘆河地表水環境逐步恢復,水質穩定達到了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
平涼市重點圍繞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等工作,加強協作配合,狠抓任務落實,全力推進全市鄉村振興。
2022年以來,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15個,通過外源減排、內源清淤、水質凈化、清水補給、生態恢復等方式進行治理,70個鄉鎮水源地已全部完成規範化建設,全市農村飲水安全覆蓋率達到100%。
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持續實施一批生態修復治理項目,煤礦採空塌陷區域恢復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黃土高原垣面保護、淤地壩除險加固、生態河堤治理等重點工程均按計劃推進。
2022年,累計爭取中央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4.76億元,支持實施植被恢復、濕地保護、生態修復等項目,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爭取農村環境整治資金1130萬元,實施了26個行政村的農村環境整治,讓好山好水好風光造福人民群眾。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麗媛
通訊員 趙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