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節孕穗 蓄力起跳 甘肅奮力走好新時代趕考路
2022-03-09 09:09:52 來源: 人民網
圖集

    原標題:拔節孕穗 蓄力起跳 甘肅奮力走好新時代趕考路

  撕下“苦甲天下”標籤、吹響鄉村振興號角,對於曾因“貧”而困的甘肅而言,這不僅僅是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更是未來爭先進位的發展底氣。

  2021年,甘肅全省地區生産總值過萬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過千億,兩大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民生支出3206.1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城鎮新增就業33.25萬人;化解國有土地上已售城鎮住宅歷史遺留“登記難”問題超66萬套;舟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850戶3495人入住蘭州新區……如今的甘肅乘勢而上、奮力實幹,2500多萬隴原兒女堅定信心、加壓奮進,細緻擘畫“強工業、強科技、強省會、強縣域”的高質量發展藍圖,接續奮鬥建功新時代。

  鞏固成果 防返貧持續增收致富

位於東鄉縣的方大炭素久興模板有限公司裏,兩位工人正在車間內工作。人民網 王文嘉攝

  “現在大夥都忙得很,有的出去務工,有的搞養殖。以前‘三隻羊,兩頓飯,曬個太陽一整天’的情況再也沒有了。”甘肅臨夏州東鄉縣高山鄉黨委副書記、布楞溝村包村工作組組長陜斌傑在接受採訪時説。脫貧攻堅最吃勁的那幾年,他和布楞溝村的鄉親們同心協力,帶領這座村莊走出了貧困的“泥沼”,“中石油幫助我們建了木耳大棚,第一年賺了6000元,那是村集體掙的‘第一桶金’。”

  擺脫貧困的路上,布楞溝這個懸崖邊上的小山村,建起了食用菌大棚、扶貧車間、村史館,村集體和村民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更有了向着鄉村振興大步邁進的精氣神。

  屋外春雪靜舞,屋內爐火正旺。東鄉縣達板鎮紅柳村村民馬哈牙一家圍坐在熱炕上,聊着這兩年的好光景。“現在拿上‘慢病卡’買藥很方便,到村裏的衞生院取藥只需要5分鐘,而且基本上都能報銷。搞養殖的話,村裏還給統一辦保險,現在沒啥困難。”馬哈牙19歲的大兒子馬義林正在武威職業學院讀護理專業,小兒子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祖祖輩輩的貧困記憶讓父親馬哈牙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娃娃們學習要抓緊,知識能改變命運哩。”

  “現在政策好得很,我們家以後發展沒有問題,要自己努力呢。”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馬哈牙脫貧後每天都樂呵呵的——摘了“窮帽子”,各項扶貧政策還在穩穩“兜底”;夫妻兩人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上班,大兒子馬義林也成為了一名大學生,加上養殖收入,當年窮日子帶來的窘迫早已不再。

  脫貧不脫政策,臨夏州制定印發了《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實施細則》,累計納入監測的三類監測對象14198戶66678人,監測對象全部明確幫扶責任人,制定“一戶一策”幫扶計劃,分類落實産業幫扶、就業獎補、公益性崗位、小額信貸、兜底保障等硬措施進行扶持,有效防止了規模性返貧問題的發生。

  “最大的變化是群眾的觀念。”談起扶貧項目落地以來最大的感受,方大炭素久興模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平介紹説,剛開始招工的時候特別難,好不容易招聘到一個符合條件的工人,幹了半天覺得辛苦連招呼都不打就走了。“現在不一樣了,周邊的群眾會主動到廠裏來諮詢是否招人,女工用工也不再緊張,人員充沛。”

  為了把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鞏固住、拓展開、提升足,甘肅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聚集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戶”,發現一戶、監測一戶、幫扶一戶、動態清零一戶。

  謀在實處,幹在實處,方能見到實效。剛剛過去的一年,甘肅省糧食産量創歷史新高,特色産業發展勢頭良好,鄉村建設行動紮實推進,有效銜接機制基本到位。全省建成綠色標準化種養基地786個;打造産業大縣14個;新增農業龍頭企業139家;6個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得到國家認定;玉米、馬鈴薯、瓜菜花卉制種産量分別增長6%、18.2%、8.2%……

  千里遷徙 搬出大山向幸福出發

舟曲縣避險搬遷群眾到達蘭州新區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 丁凱攝(資料圖)

  一個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是全國罕見的滑坡、泥石流、崩塌三大地質災害高發區;一個高樓林立、設施完善,是國務院批復設立的西北第一個國家級新區。相隔千里的舟曲縣和蘭州新區,因為避險搬遷安置的群眾而緊緊&&在一起。

  實現整體脫貧後,甘肅省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組織有搬遷任務的70個縣(市、區)編制後續扶持工作方案,謀劃實施後續産業發展項目281個,對1857戶8031人脫貧不穩定人口及時開展幫扶,搬遷脫貧群眾戶均至少1人實現就業。

  為了讓避險搬遷群眾安心、舒心、放心,早在搬遷工作開始前,遷出、遷入兩地就提前針對戶籍、就學、醫療保障等工作進行了詳細對接;動身時,中鐵蘭州局開行的避險搬遷“感恩號”專列可以直達新家;到新家後,蘭州新區的志願者們化身“搬家公司”幫助群眾安置、擺放傢具,一批批避險搬遷群眾享受着“保姆式”服務,徹底擺脫了連年受災、重復受災的困境,“拎包入住”迎來了幸福新生活。自2021年8月7日起,舟曲縣850戶3495人避險搬遷群眾分7批陸續搬遷入住新居。

  “現在買東西、看病都方便。”徹底告別了運輸全靠“人背畜馱”的日子,從甘南州舟曲縣巴藏鎮溪林村來到蘭州新區的楊春壽對如今的新生活很滿意。今年已經56歲的他身體雖然硬朗,但離開家鄉時最擔心的還是找不到工作,“蘭州新區農投集團在我剛來新區後就幫我在附近的工地找到了保安的工作,一月能掙3500元。”

  “媳婦在附近玫瑰花基地上班,每月工資4000元。以前只是在家帶孩子,現在能上班掙錢她自己也很開心。”搬遷來到蘭州新區後妻子順利找到了工作,尚金亮也打算開一家勞務公司進行創業,“營業執照已經辦好了,今後就要自己努力奮鬥了。”

  “每一批隨遷子女入學,老師和同學們都會在校門口迎接新同學到來,我們想用這樣的儀式感來盡快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為了讓孩子們盡快適應新學校,各科老師還在延時託管時間為大家補習課程內容。”蘭州新區第二小學副校長李吉印介紹。

  數據顯示,從舟曲到蘭州新區的529名隨遷子女於到達新家後,次日校車就將孩子們接到了學校,確保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無縫銜接。

  “新家好不好?”“新學校都有啥?”“學校的報告廳裏有什麼?”隨父母搬到蘭州新區的李金秋卓瑪在給“老朋友”介紹完自己的新生活後,電話那頭的提問聲便不斷響起。“我更喜歡這裡的新家,原來爸爸出去打工只有過年才能回家。現在一家人每天都可以在一起。”今年10歲的李金秋卓瑪目前在蘭州新區小學上四年級,喜歡音樂的她最近剛申請參加了學校的鋼琴社團,“我特別喜歡《明天會更好》這首歌,加入社團後我要把這首歌作為第一首學習彈奏的歌曲。”

  如今,避險搬遷群眾的新家有了新名字——“新康村”,未來,這裡還將迎接來自省內天水、隴南等地質災害多發地的搬遷群眾。

  鼓足幹勁 接續奮斗大步向未來

甘肅省2021屆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周期間,來自省內多所高校的畢業生在蘭州理工大學參加雙選會。人民網 王文嘉攝(資料圖)

  歷史長河不息,時代考卷常新。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乘勢而上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更需錨定目標不放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

  發展是第一要務,甘肅省委省政府將緊扣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激活甘肅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全省認真貫徹落實“三新一高”導向,大力實施強工業、強科技、強省會、強縣域行動,統籌經濟與生態、城市與鄉村、發展與安全,努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贏得先機主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爭先進位。

  當前,“人才爭奪戰”日趨激烈,甘肅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各類人才的現實問題也愈發凸顯。在日前舉行的省委人才工作會議上,甘肅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強調,要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導向,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努力建設西部地區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讓甘肅這片熱土成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廣闊舞&。

  2012年10月起,東南大學對口支援蘭州理工大學,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的張雲升教授就是對口支援過程中涌現出的優秀學者代表。近兩年,張雲升教授共指導4名博士研究生、12名碩士研究生。他和團隊針對甘肅寒旱鹽地區工程耐久性破壞嚴重和甘肅大宗固廢資源化利用難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開發,帶領團隊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課題、國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高水平論文10 篇以上,申請發明專利5件,並將成果在世界文化遺産曲阜孔府修復工程中應用。

  甘肅堅持破立並舉、敢破敢立,突出用好改革“關鍵一招”為各類人才授權松綁,力爭實現以制度換人才聚集、換科技創新的最大效益。梧桐花開葉正茂,靜候八方金鳳來,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人才環境,讓各類人才匯聚扎根甘肅,幹事創業、實現價值。

  清晨,新康村的孩子們背起書包早早站在接送點等待校車;送完孩子的尚金亮也開始準備籌辦勞務公司的各項工作,事業新起點,他滿懷期待;馬哈牙開始為擴大自家的養殖規模認真盤算,大兒子馬義林也結束了寒假,回到大學校園開始了新學期生活……一個個小心願正在新時代的春風里落地生花。

  春華今正濃,秋實自可期。踏上新征程的甘肅,正處在積厚成勢、追趕發展的關鍵時期,伴隨着春天的腳步,隴原兒女將殷殷重托化為實幹擔當,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始終做富民興隴的奮力踐行者!(董洪亮 杜昱欣 王彤 王文嘉)

責任編輯: 宋燕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5112845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