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有所養 老有所樂 老有所為
別樣的隴原“夕陽紅”
甘肅省老年大學課程內容豐富,老年人樂在其中。
李廷群老人為農民答疑解惑。
天祝縣岔口驛敬老院裏,老年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本組圖片攝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永萍 文潔
10月12日,甘州區黨寨鎮雷寨村舉行重陽節主題活動。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將
魯挺(右五)指導大學生志願者開展支教活動。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劉成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我省已經基本建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老年大學、社區服務中心等服務、康養機構逐步健全。與此同時,老教授、老專家等“五老”群體發揮自身優勢,在關心下一代和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全省老年人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重陽節前夕,記者走進我省部分養老機構和老年大學,探訪老人,了解和感受隴原那一抹別樣的“夕陽紅”。
多形式養老,日子充實又幸福
清晨,天剛濛濛亮,樹林裏傳來悅耳動聽的鳥叫聲,在天祝縣岔口驛敬老院,73歲的王金蓮老人早早起床,收拾好內務,煮好奶茶,吃着食堂打來的早餐,和老伴賈明學開啟了一天的愜意時光。
吃過早飯,老兩口一起去院子裏散步、做操,活動筋骨。之後,賈明學去活動室和其他老人打乒乓球、檯球,王金蓮則和敬老院裏的老姐妹們一起繡鞋墊、唱歌。有時候,她還會去地裏除草種菜。下午,大家聚在一起打撲克、下棋,或在院子裏曬太陽、聊聊天……人群中,不時傳來老人們的笑聲。
王金蓮是天祝縣朵什鎮村民,兒子去世後,家裏生活困難。2006年王金蓮帶着兩個剛上小學的孫子、孫女來到岔口驛敬老院生活,一住就是15年。其間,王金蓮與同樣在敬老院生活的賈明學老人,組成了新的家庭。王金蓮的孫子、孫女也在敬老院工作人員的精心照料下長大成人,如今都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
“住在敬老院,吃飯、穿衣、看病、住院都有人照顧;一日三餐,營養搭配均衡,飯菜軟乎可口,花樣還多。最重要的是看病方便了,有個頭疼腦熱的,不用出院門就能看病;大病有敬老院的車送到縣裏醫院住院,住院期間有敬老院的職工專門照顧,還不花一分錢的住院費。”賈明學説,以前在家住的時候經常為吃飯、看病發愁,來到敬老院生活後,心情舒暢多了!
王金蓮告訴記者,敬老院裏有洗衣房,護理員隨時為老人們洗晾衣服,自己只需要收回來就行,吃飯、穿衣、看病等也不用自己花錢,院裏還經常給大家發水果、牛奶、茶葉等食品和生活用品。
“敬老院裏作息規律,吃飯、午休和晚上休息的時間,都是根據老年人的生活習慣來確定,現在的日子過得特別安逸!”兩位老人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83歲的孫月英,居住在蘭州市城關區鹽場路街道穆柯寨社區,和女兒一家三口一起生活。
10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孫奶奶家中,她正戴着老花鏡讀報。
“孫奶奶是轄區的一名老黨員,今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老人積極投入學習,學過的部分都用書簽標記出來……”鹽場堡街道穆柯寨社區黨委委員、社區工委委員楊祖林説。
在孫奶奶看來,晚年生活不僅僅是物質生活,更應該注重精神生活。
“吃完早飯就去樓下鍛煉,回來就開始讀書看報。只有堅持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午飯和晚飯由孩子們來做,不用我操心。下午我去看鄰居街坊打牌,參加社區的活動……”孫月英説,現在每天的生活安排得特別充實。
孫月英説:“今年3月份參加了體檢,結果出來後,社區醫護人員為我們提供疾病初步診查、基本診療,指導老年人合理用藥。有行動不便的老人,醫護人員還上門測血糖、量血壓,有了這樣貼心的服務,老年人心裏很踏實。”
近年來,穆柯寨社區與鹽場路草場街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持續開展合作,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上門巡診等方式,創造便利可及的基層醫療衞生服務,積極為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等護老服務。
楊祖林告訴記者,社區安排專人定期對獨居、空巢、失能、重殘等特殊老年人家庭用水、用電和用氣等設施進行安全檢查或入戶排查,對老化或損壞的設施及時改造維修,排除安全隱患。
“社區還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門服務,鄰居們也特別熱心……”孫奶奶説,兒女孝順,鄰里和睦,社區給力,老年生活幸福着呢!
學中有樂,生活更有范兒
10月11日上午,蘭州秋意漸涼,位於雁灘的甘肅省老年大學的教室裏,音樂聲、朗誦聲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處處洋溢着歡樂的氣息:舞蹈、鋼琴、書法……老人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進行練習。
2019年,學員范平第一次來到甘肅省老年大學。
“那時候的老年大學,教室很小,但老人們的學習熱情和現在一樣高。”范平説,自己的第一節課是聲樂課,上課時,狹小的教室裏涌進了上百人,甚至教室外的過道裏都坐滿了人。即便如此,老人們仍然學得開心,唱得盡興。
為了改善省老年大學的辦學條件,2020年3月,學校新址改造維修工程正式動工。
“省老年大學原先靠租借場地辦學,條件受限。新址改造維修後,辦學面積比原先擴大了4.6倍。”省老年大學副校長李明告訴記者,學校新址總面積達17763平方米,分為活動、學習、培訓三個功能區,各項教學和活動設施配置齊全,為組織開展學習活動,豐富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環境。
60歲的羅新潮有個“自彈自唱夢”,2019年,他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的鋼琴班。
“那個時候教室裏就一架鋼琴,學員只能下課後練習,效率不高。”羅新潮説,現在的鋼琴教室裏,人手一架鋼琴,學習和練習無縫銜接,大家的水平提高很快。羅新潮還饒有興致地展示了他自彈自唱的練習視頻。視頻裏,他指法嫻熟,嗓音清脆,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悠揚動聽。
現在,羅新潮是家人和朋友眼中的“明星”,每逢節假日朋友聚會,大家都想讓他“露一手”,老羅也樂在其中,幾位愛好聲樂的朋友還跟着他一起報名參加了省老年大學的聲樂和鋼琴班。
“地里長了莊稼,就不會長雜草。”長年在農墾系統工作的羅新潮用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老年大學的學習生活。他説,老年人想要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興趣愛好必不可少,老年大學為廣大老年人提供了拓展興趣愛好的機會,讓老有所樂觸手可及。
“省老年大學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緊密結合老年學員的特點,靈活多樣地進行教學,激發了學員們的學習熱情,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退休生活。”在省老年大學秋季開學典禮上,學員代表包守翠説出了所有人的心聲,大家都&&要以積極的心態和高昂的熱情,踴躍參加各項活動,充分展現新時代老年人的“夕陽風采”。
據省老年大學工作人員介紹,學校遷入新址後,招生規模擴大了一倍,每年可提供8000個學位。今年,通過實施5G智慧校園建設,老年大學全面打造智慧教室平台、在線學習平台,開展線上遠程教育,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推進老年教育工作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老年朋友參加學習活動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
老有所為,畢生所學獻隴原
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孩子們有一位共同的“大朋友”,大家都親切地叫他“魯爺爺”。
“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全國老有所為先進人物”、全省“最美五老”……78歲的魯挺有很多頭銜,但他最喜歡的,還是那聲“魯爺爺”。
2006年起,魯挺就組織帶領甘肅農業大學大學生志願團,在臨夏州東鄉縣河灘鄉和臨夏縣黃泥灣鎮開展大學生青年志願團“大手拉小手”活動,為當地留守兒童創建第二課堂,開展素質教育,進行結對幫扶。
“甘肅是農業大省,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是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中之重。”退休後,魯挺擔任甘肅農業大學關工委老教授關愛團團長,他告訴記者,每個暑假關愛團都會組織老教授和大學生志願者深入農村,開展志願支教行動,把高校的文化理念和科技成果帶到農村去,開闊孩子們的眼界,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既要“走出去”和孩子們交朋友,也要把他們“請進來”。魯挺和關愛團的老教授們多方協調,積極聯絡組織農村中小學生走進高等院校開展研學活動,2019年7月,他和甘肅農業大學關工委協商,組織隴南市48名中小學生和臨夏縣黃泥灣鎮振華小學48名師生前往甘肅農業大學開展研學活動,參觀高校科研設施,同在校大學生進行交流,在孩子們的心田裏種下了“大學夢”。
關愛農村青少年的同時,魯挺不忘發揮專長,多次組織帶領關愛團成員前往榆中縣養羊産業合作社和東鄉縣河灘鎮祁楊村花椒科技示範基地,為農牧民提供科技諮詢服務,講解養羊專業知識和花椒種植及嫁接繁衍技術,成為深受農民歡迎的“羊專家”和“花椒專家”。
魯挺的老友,現任甘肅省老教授協會農業委員會主任的岳達昌也是一位“熱心腸”。
隴南是花椒的主要産地,記者在武都區一處花椒種植園看到,以往遍佈尖刺的花椒樹失去了往日的“鋒芒”,密密麻麻的棘刺已不見蹤影。當地農戶告訴記者,這是近年來新培育出的無刺花椒,不僅質量好,而且易於採摘,市場前景廣闊,但由於地處西北,品牌優勢不明顯,影響了農民的種植熱情。80歲高齡的岳達昌聽到這個消息後,帶領農委會老專家三赴隴南考察,實地採集土壤和花椒樣本進行化驗,出具了7個部分、250余個項目的化驗報告,證明無刺花椒的椒麻素含量較高,品質優良,為花椒打開銷路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岳達昌將報告中的專業名詞按照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翻譯,以“打分”的形式形象地説明各種指數的優劣,讓每個椒農都能聽得懂。同時,他和農委會成員前往東鄉等適合種植花椒的地區,組織當地留守婦女和老人學習花椒種植技術,幫助他們擴産增收。
除了高校的退休教師,許多領域的老專家也在發揮着“餘熱”。今年80歲的李廷群是一名資深植保專家,退休以來,她一直活躍在近郊農民的田間地頭、部隊院所的培訓講堂和“12316”三農熱線,把自己豐富的植保經驗無私傳授給大家。
2000年退休後,李廷群每週兩次參加省農業廳和省廣電局舉辦的“12316”農業科技熱線直播節目,解答全省各地農戶生産中的技術疑難問題。到省市多地及部隊的農業基地開辦大小講座和培訓班上百場次,培養農業技術人員上萬人次,還編輯了大批農業科普資料和書籍。作為市農委“農作物病蟲害遠程視頻診斷”的擔綱專家,她還通過手機微信為農民診斷病蟲害。
多年來,李廷群以她的熱情和一位老黨員、老專家的責任心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為農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2012年解決永登武勝驛上千畝娃娃菜白斑病,避免絕收;2013年挽救了皋蘭什川上下泥灣村出現大面積死亡的30萬株甜瓜苗,又準確預測了馬鈴薯大面積晚疫病;2016年救回了安西瓜農染上“蔓枯病”的3萬多畝哈密瓜……
“雖然退休了,還是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幫助農民解決問題。我很喜歡和他們打交道、做朋友,他們對我也特別好。”李廷群説,付出雖然辛苦但也有回報,村民們對她的喜愛與信任便是她最大的收穫和動力。
如今,為農民答疑解惑已成為李廷群的日常。平時諮詢的電話和微信不斷。“我一接電話為他們解答,就忘了還在做飯,常常把鍋都給燒糊嘍。”李廷群笑着説,農民大多時間都在田裏忙,只有中午有空閒時間打電話諮詢,所以她會耐心地解答和指導。
近年來,廣大老同志在全省各級老幹部部門和關工組織的團結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勇於擔當、無私奉獻,在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贏得了廣泛讚譽。(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文潔 劉成 李永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