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拼出海底沉睡的歲月——“80後”女文保工作者的“海撈瓷”故事-新華網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線上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互動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資訊

拼出海底沉睡的歲月——“80後”女文保工作者的“海撈瓷”故事

2023-08-17 22:13:32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新華社福州8月17日電(記者李昊澤)上午9點,福建博物院展館才剛剛開放,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實驗室裏早已開始了忙碌。與展館前的熱鬧不同,實驗室裏顯得很安靜,“80後”文物保護技術人員周文暉正坐在三維視頻顯微鏡前研究一塊“海撈瓷”殘片,“通過視頻顯微鏡可以觀察到瓷片表面的胎釉顏色、厚度、腐蝕現象等微觀形貌。”她介紹道。

  周文暉在三維視頻顯微鏡前觀察瓷器殘片。新華社記者 李昊澤 攝

  由于海洋的特殊環境,海洋出水文物以瓷器為主,俗稱“海撈瓷”。“‘海撈瓷’算得上是福建文物的一大特色,對其進行保護和修復是我想著重研究的方向。”周文暉説,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周邊海域的古代沉船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海底沉船裝載的瓷器大多是批量生産的貿易品,在經歷千百年海水衝刷後,破損的瓷片四處散落,造型相近而又數量龐大,水下考古發掘過程中難以保證每一塊瓷片都能被發現且成功打撈。周文暉形象地將“海撈瓷”修復比作“拼拼圖”,“‘拼圖’又多又難找,還會有很多瓷片怎麼也對應不上,只能作為零散的殘片保存。”她説。

  一件出水瓷盞因缺口在接受修復。新華社記者 李昊澤 攝

  “大眾愛看完整精美的文物,但我更喜歡殘片。”普通人面前一文不值的陶瓷殘片,在周文暉眼中卻藏著陶瓷的生産技術、窯址、年代……

  “‘海撈瓷’的保護修復相較傳世瓷器和出土瓷器更加繁瑣,研究殘片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修復。”周文暉説,長時間海水浸泡會讓瓷器內部含有高濃度鹽分,出水後需要及時進行脫鹽處理,否則幹燥後析出的結晶鹽很可能讓瓷器開裂,此外,附著在瓷器上的各類海洋生物也會成為瓷器的病害之源。

 附著海洋生物的出水瓷器。新華社記者 李昊澤 攝

  除了一件件修復完整的瓷器,在“拼拼圖”的這些年裏,周文暉和同事們更用一堆殘片“拼湊”出瓷器背後的故事。

  2007年,福建平潭“大練島一號”元代沉船遺址中發掘出水了600余件瓷器,在後續對瓷器殘片的研究中,周文暉和同事們便發現了一件有趣兒的事。

  “我們發現這批瓷器的品質差別非常大,有的釉質非常好,有的又很粗糙,胎色也不盡相同,然而檢測發現它們都是出自龍泉窯。”周文暉説,龍泉窯生産的瓷器在元代是世界性商品,無論瓷器品質高低都裝載上船的情況出現,足可見其需求量之大。“可以真切感受到當時中國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爆款’商品。”周文暉笑道。

  從2009年畢業參加工作至今,周文暉已參與了數百件“海撈瓷”的保護修復工作,對于她而言,“文保人”的工作就是在自己的歲月裏拼湊還原一段更加漫長而古老的歲月。“希望自己能踏踏實實做好手上每一項工作,以負責任的心對待每一件文物,將對文物研究的執著和探索精神一直保持下去!”周文暉説。

[責任編輯:袁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