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為筆繪振興 內蒙古技能人才如何激活鄉村産業活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8 08:54:50
來源:新華網

技能為筆繪振興 內蒙古技能人才如何激活鄉村産業活力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 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技能人才更是激活鄉村産業活力、帶動農牧民增收的“金鑰匙”。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新華網推出的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系列訪談節目《豫見國賽話技能》收官節目中,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翟瑛珺,伊利集團副總裁包智勇,巴彥淖爾應用技師學院院長劉瑞林,呼和浩特職業技術大學醫藥衞生系主任、內蒙古自治區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康利平等四位嘉賓,圍繞“技能促進鄉村振興”話題,分享了內蒙古以技能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與豐碩成果,展現了當地以技能為筆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的生動畫面。

  內蒙古幅員遼闊、文化多元,各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條件和發展路徑不同,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異。翟瑛珺介紹,當地在技能人才培養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重點做到‘四個緊密結合’”:緊密結合中心大局培養人,聚焦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生態脆弱區培訓推廣牧草混播等實用技術,聚焦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支持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校建成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每年培訓農技人員超600人次,助力河套灌區、西遼河平原等糧食主産區單産提高。緊密結合産業需求培養人,開展“大面積單産提升”技能培訓行動,2024年以來,培育高素質農牧民近2萬名。緊密結合地域特色培養人,結合不同地區農牧業類型特點培育技能人才。目前,內蒙古依託各地資源優勢,已培育出不同類型勞務品牌124個,帶動就業60多萬人,實現“樹一個品牌、帶一片就業、富一方百姓”。緊密結合弘揚北疆文化培養人,圍繞傳統技藝培育鄉村工匠,建立多個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基地,幫助群眾增收,傳承傳統技藝。

  為進一步提高鄉村技能人才培養質效,內蒙古結合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在政策、主體、方式上不斷創新。翟瑛珺介紹,當地將48個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專項職業(工種)納入全區職業(工種)目錄,享受培訓補貼;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家庭子女招生時給予“兩免一補”等優惠,開展新型職業農牧民職稱評審,“目前全區已有2500多名農牧民評上職稱”。培訓主體上,“政府部門+培訓機構+龍頭企業”協同發力。培訓方式上,“定點培+上門教+短平快”相結合,翟瑛珺舉例説,“赤峰市開辦社區技能夜校,已培訓8600多人次;通遼市開設“流動課堂”送課下鄉;在高標準農田、防沙治沙等項目中開展現場培訓,讓政策惠及更多農牧民。”

  乳業在內蒙古産業布局與鄉村振興中佔據重要地位。包智勇介紹,伊利集團現有員工63000多人,技能人才佔比63.5%。在技能人才培養上,伊利從三方面發力:依託國家、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三級人社部門投入的1500萬元,打造“伊起學”線上學習平台,面向本企業職工、560萬牧場養殖戶及農牧民等開展培訓,三年累計超1000萬人次,合作牧場年平均單産提升超2噸。聯合國內外頂尖高校及科研機構,搭建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産學研平台,組建頂尖畜牧專家服務團隊,推動成果轉化。建立“以卓越價值創造者為本”的薪酬管理體系,為技能型員工提供40余項差異化福利,增強員工獲得感與榮譽感。

  技能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之一,是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共享産業發展成果。包智勇&&,伊利“三管齊下”,助力産業發展與農牧民增收。在技術提升方面,伊利靠技術賦能幫農民種植戶降本提效;通過推廣智慧設備,實現牛奶質量和産量同步提升。在訂單保障方面,伊利與農民種植戶簽購銷合同,承諾“保收購、保價格、保服務”。在産業鏈就業方面,通過産業鏈協同發展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除伊利集團在職員工外,還間接帶動全産業鏈數百萬人就業。“伊利用農牧民增收碩果,反哺産業發展。”包智勇&&,伊利乳業累計投入超1000億元,支持上游奶源建設,用活多項金融扶持措施,先後投入200億元,解決農牧民資金難題,累計帶動全國超560萬農牧民增收。“在內蒙古、黑龍江等主産區,越來越多農牧民融入乳業産業鏈,大量家門口的就業創業機會,讓農牧民收入增長、生活改善,也讓鄉村更具活力。”

  基層院校是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劉瑞林&&,近年來,在自治區人社廳、巴彥淖爾市人社局的指導支持下,學院堅持“培養跟着需求走”。緊貼産業需求,與龍頭企業合作,推行“田間課堂+校企協同”模式,實現“課程對接産線、教學對接崗位”。針對農戶的實際需求,開展“短平快”實用技能培訓,設立“流動課堂”利用農閒時間授課;堅持“技術跟着産業走”,組織實施“新型職業農牧民系統培養”項目,“教技術更教管理”,注重提升産業對技能人員的適配度。

  劉瑞林&&,近年來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學院發展,“近三年累計投入1.6億元,用於建設産教融合大樓、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升級改造實習實訓設備等”。“截至目前,學院累計開展技能培訓86場次,培訓總人數4828人,其中包括2558名企業職工、2143名農牧民和127名鄉村獸醫,共有1914人取得技能等級證書。”

  技能大師工作室是技能傳承的“火種”,康利平&&,自己所在的工作室依託綠色農畜産品加工、生物醫藥兩大産業集群,聚焦農産品食品檢驗領域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升學生實踐與崗位適配能力。

  在具體實踐中,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橋梁,共育技術技能人才。圍繞生源特點,重點對接農業生産區企業,通過讓學生全程參與産業實際環節,為學生就業築牢能力根基。工作室還共建了校內生産性實訓基地,優化實踐教學環境。“基地引入企業真實業務,將核心環節納入實訓體系,為學生打造高度貼近崗位實際的實踐場景。”截至目前,該基地已累計助力學生在各級各類創新大賽中斬獲16項獎項。工作室還開展農業技術研究,2021年依託自治區人社廳人才開發基金項目,研發“野生蔬菜地筍基於水肥耦合的高産優質栽培技術”。學生通過參與研究課題,不僅實踐技能得到提升,更鍛煉了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師帶徒”是工作室人才培養核心途徑。康利平&&,“通過‘師帶徒’模式,工作室已輸送大量鄉村振興技能人才。這些人才不僅推動鄉村産業發展水平提升;更通過改進加工工藝、開發新産品,有效延長農業産業鏈,助力提高農産品附加值,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參加國賽不僅是檢驗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交流和比拼,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把先進的技術和好的經驗帶回去,推動大賽成果轉化、實現‘賽有所用’。”訪談最後,翟瑛珺&&,無論是參加“國賽”還是組織“區賽”,內蒙古都注重成果轉化,讓技能往學校裏跑、往田間地頭鑽、往農牧民家裏去,培養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激勵更多年輕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翟瑛珺提到,下一步,內蒙古將持續健全競賽體系,積極培育職業技能競賽品牌,“進一步加大對優秀技能人才的表彰獎勵力度,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和晉陞路徑,組織各領域、各行業的獲獎選手進校園、進企業,講好技能故事、奮鬥故事,努力將全國技能大賽的‘一時之秀’轉化為鄉村振興的‘長久之基’,讓大賽的成果在內蒙古廣袤的土地上真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豫見國賽話技能丨翟瑛珺:以技能為筆 繪就內蒙古鄉村振興新圖景

  豫見國賽話技能 | 包智勇:以乳業技能人才培養為翼 助力內蒙古鄉村振興

  豫見國賽話技能 | 劉瑞林:以技工教育為橋 鋪就巴彥淖爾鄉村振興技能路

  豫見國賽話技能 | 康利平: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 以技能賦能農産品升級

【糾錯】 【責任編輯: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