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見國賽話技能 | 劉瑞林:以技工教育為橋 鋪就巴彥淖爾鄉村振興技能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8 08:53:14
來源:新華網

豫見國賽話技能 | 劉瑞林:以技工教育為橋 鋪就巴彥淖爾鄉村振興技能路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於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為深度挖掘大賽價值、傳遞技能人才成長正能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攜手新華網推出系列高端訪談節目《豫見國賽話技能》。在新一期節目圍繞“技能促進鄉村振興”話題的探討中,巴彥淖爾應用技師學院院長劉瑞林,作為深耕基層技工教育與鄉村振興一線的代表,介紹了基層技師學院以技能為紐帶,連接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為。

劉瑞林&&,巴彥淖爾應用技師學院堅持技工教育的就業導向,將技能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同步推進,把課程送到農牧民家中,把實訓落到田間地頭。“近年來學院採取了多項有力措施推進鄉村振興技能人才培養,取得了明顯成效。”

“學院堅持‘培養跟着需求走’。”劉瑞林介紹,學院緊貼農牧業支柱産業,與龍頭企業合作,推行“田間課堂+校企協同”模式,實現“課程對接産線、教學對接崗位”。針對農戶的實際需求,設立“流動課堂”利用農閒時間授課,確保培訓“接地氣、見實效”。據統計,近三年學院累計培訓農牧民9000多人,其中包括510名高素質農牧民、156名産業帶頭人以及1600多名脫貧勞動力。

在技術傳授與産業發展的適配性上,巴彥淖爾應用技師學院堅持“技術跟着産業走”,組織實施“新型職業農牧民系統培養”項目,年均培訓可達3000人以上。“新時代的農牧業發展實際涵蓋技術、經營、創業三大模塊。學院在開展技能人才技術培養的同時,提升産業對技能人員的適配度。”劉瑞林舉例説,內蒙古旭一牧業作為産業帶頭人培訓的重要參與方,通過系統傳授科學養殖技術、經營管理方法及市場對接策略,有效提升了本地養殖戶的專業能力和産業化水平。公司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300余戶農牧民發展集約化養殖,助力戶均年增收近2萬元,實現了企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雙贏。

在資源利用與政策落地的結合上,劉瑞林&&,近年來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學院發展,“近三年累計投入1.6 億元,用於建設産教融合大樓、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升級改造實習實訓設備等”。“截至目前,學院累計開展技能培訓86場次,培訓總人數4828人,其中包括2558名企業職工、2143名農牧民和127名鄉村獸醫,共有1914人取得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後就業率達92%以上。”

作為一所設在旗縣基層的技師學院,技能大賽是巴彥淖爾應用技師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劉瑞林&&,組織學生參賽可以“寬眼界”,既能檢驗參賽學生技能,又能拓寬指導教師視野,幫助大家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將先進技術、前沿技能帶回來,推動課程升級與“崗課賽證”融合。

通過參加技能大賽還可以推動學院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技能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劉瑞林介紹,備賽期間,學院會邀請相關專家到校指導,點評師生表現、提出改進建議,進一步提升師生的技能水平和專業素養。

參加技能大賽更可以“育品格”。“參賽既是對技能水平的檢驗,也是對心理承受力的考驗,在備賽、參賽中,能逐漸培養大家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敬業奉獻、極致專注的勞模精神和勞動精神。”

參加技能大賽還可以“補短板”。劉瑞林&&,基層技師學院在教學設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等方面與發達地區存在差距,通過參賽,“能夠幫助師生精準發現自身短板,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完善培養體系,實現教學質量的優化提升”。他&&,每次競賽後,學院都會組織教師和參賽選手“復盤”,將大賽中的新技術、新要求學懂弄清,並融入日常教學,完善課程體系。

在技能創造價值的典型事例方面,劉瑞林分享了三道橋鎮奶牛合作社項目的例子。“學員邊俊峰參加學院‘養殖技術+合作社經營’培訓後,聯合村民成立合作社,但初期面臨資金、技術雙重瓶頸。學院及時提供‘回爐培訓’,還對接伊利技術團隊,幫助其優化乳品加工工藝。”他介紹説,如今,該合作社奶牛存欄從0增至8000頭,日産鮮奶100噸,建成了年産值500萬元的加工廠;帶動239戶村民入股,近五年累計分紅953萬元,提供就業崗位80個,成功實現“零散養殖”向“規模化産業”轉型。

訪談最後,劉瑞林&&,巴彥淖爾應用技師學院始終秉持“接地氣、辦實事”原則,以技能培訓為紐帶,打通“人才鏈-産業鏈-致富鏈”,未來將繼續聚焦智慧農業、綠色能源等新方向,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能。

【糾錯】 【責任編輯: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