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於今年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為挖掘大賽價值、傳遞技能人才成長正能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新華網聯合推出《豫見國賽話技能》系列高端訪談。在本系列收官一期節目中,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翟瑛珺圍繞“技能促進鄉村振興”主題分享了當地的經驗與實踐成果,展現了內蒙古在技能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結合上的探索。

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技能人才更是激活鄉村産業活力、帶動農牧民增收的“金鑰匙”。翟瑛珺&&,內蒙古地區幅員遼闊、文化多元,各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條件與路徑不同,對技能人才需求存在差異,因此,當地通過“四個緊密結合”分類施策,滿足差異化需求。
緊密結合中心大局培養人。翟瑛珺介紹,內蒙古大力培養生態建設技能人才,在生態脆弱區培訓推廣牧草混播、草方格固沙等實用技術,有效提升了科學防沙治沙水平,“十年來全區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7個百分點”。當地還聚焦現代農牧業,支持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建成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每年培訓農技人員超600人次,推廣保護性耕作、耐寒旱作物品種等技術,助力河套灌區、西遼河平原等糧食主産區單産提高。
緊密結合産業需求培養人。圍繞傳統農牧業生産需求,內蒙古以提升糧油作物耕種管收全鏈條技能為重點,開展“大面積單産提升”技能培訓行動,2024年以來,培育高素質農牧民近2萬名。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重點幫扶縣,加強專項技能培訓,培養實用人才和發展帶頭人。翟瑛珺舉例説:“烏蘭察布市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王軍,創建莜面扶貧車間,培養大批‘捏莜面’師傅,開拓銷售市場實現全鏈條經營,帶動當地 300 多人就業增收。”
緊密結合地域特色培養人。內蒙古結合不同地區農牧業類型特點培育技能人才。“例如赤峰市敖漢旗通過名師帶高徒、培養高級農技工等方式,培養出5000多名‘敖漢小米農技工’。”目前,內蒙古依託各地資源優勢,已培育出“呼和浩特燒麥製作工”“豐鎮月餅工”等不同類型勞務品牌124個,帶動就業60多萬人,實現“樹一個品牌、帶一片就業、富一方百姓”。
緊密結合弘揚北疆文化培養人。翟瑛珺介紹,內蒙古人社廳牽頭將培養鄉村技能人才與弘揚北疆文化結合,圍繞馬頭琴等傳統技藝,培育了1800多名鄉村工匠。“以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為例,當地建立‘察哈爾非遺巧手’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基地,創作出氈繡蒙古族服飾、五代蒙古包等100多項非遺産品,培訓學員1700多人次,既幫助群眾增收,也傳承了傳統技藝。”
談及內蒙古培養鄉村技能人才的具體措施,翟瑛珺介紹,當地結合“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從培養主體、方式等入手完善政策、創新方式,提高培養質效。
在培訓政策上,堅持“共性+個性”結合。在“技能內蒙古” 行動、“技術技能人才引育提質工程”中明確共性政策,&&個性化措施,比如將“蒙古餡餅製作”“馬頭琴製作”等48個具有民族地區特色、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的專項職業(工種)納入全區職業(工種)目錄,按規定享受培訓補貼;全區技工院校招生時,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家庭子女全部納入“兩免一補”和助學金範圍,優先安排企業訂單班、定向班、冠名班,優先安排實習和推薦就業。“此外,當地還開展了新型職業農牧民職稱評審並配套獎勵補助和政策傾斜,目前全區已有2500多名農牧民評上職稱,越來越多的新型職業農牧民把論文寫在了“田間地頭”。
培訓主體上,堅持“政府部門+培訓機構+龍頭企業”相結合,增加多元化培訓供給。發揮農牧、水利、林草等部門作用聯合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今年以來累計培訓40多萬人次;充分發揮公辦院校和民辦機構優勢,組織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今年以來累計培訓包括鄉村技能人才在內的重點群體8萬多人次;圍繞重點領域,依託行業龍頭企業打造“産教評”技能生態鏈。翟瑛珺&&,“目前,我們以伊利集團為鏈主企業,面向乳業生態鏈開展項目化培訓,累計為上下游企業開展培訓3.5萬人次。年底前,我們還將遴選20個鏈主企業,3年內遴選50個鏈主企業,以點帶面推動産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升級。”
培訓方式上,堅持“定點培+上門教+短平快”相結合,順應培訓對象需求。翟瑛珺舉了幾個例子:赤峰市開辦社區技能夜校,實現“日間忙碌、夜間進修”,面向轄區居民開設了面點、月嫂、護工、理療等幾十類培訓課程,目前,已經舉辦了360多期培訓班,培訓了8600多人次;通遼市開設“流動課堂”送課下鄉,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圍繞肉牛養殖等技術開展現場教學;在高標準農田、防沙治沙等項目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短平快”的現場實用技能培訓,讓以工代賑政策惠及更多的農牧民。
“參加國賽不僅是檢驗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交流和比拼,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把先進的技術和好的經驗帶回去,推動大賽成果轉化、實現‘賽有所用’。”翟瑛珺&&,無論是參加“國賽”還是組織“區賽”,內蒙古都以成果轉化為重要導向,讓技能往學校裏跑、往田間地頭鑽、往農牧民家裏去,培養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激勵更多年輕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具體有三方面舉措:
一是為青年技能人才“架梯子”。“言傳身教、代際傳承是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重要通道。我們鼓勵支持職業院校、技工學校,選聘優秀選手擔任實訓教師或産業導師,將大賽的技術標準、比賽內容轉化成教學資源和課程模塊,融入日常教學,實現‘賽教融合’。”翟瑛珺介紹,當地支持優秀技能人才申請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技術攻關、傳技帶徒,形成技能傳遞“倍增效應”。
二是為群眾就業增收“搭&子”。“老話講,‘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我們積極引導技能人才將學習到的新經驗新技術,和當地特色資源優勢相結合,鼓勵他們創建企業、辦合作社、開工作室,帶動周邊農牧民就業增收,進而達到‘培養一人、幸福一家、帶動一方’的良好效果。”
三是為特色産業發展“鋪路子”。經過競賽鍛煉和日常培養,一大批技能人才成為引領農村牧區産業發展的帶頭人,帶領群眾升級技術、發展産業、致富增收。“獲得第一屆內蒙古自治區技能大獎的王春,是巴美肉羊新品種主要完成人之一,30年來完成2萬多例綿山羊胚胎移植,還創新改良3項器械工具、1項技術方法,為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培育十萬多頭肉羊,帶來1.5億的經濟效益。”
訪談最後,翟瑛珺&&,下一步,內蒙古將持續健全競賽體系,積極培育職業技能競賽品牌,“進一步加大對優秀技能人才的表彰獎勵力度,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和晉陞路徑,組織各領域、各行業的獲獎選手進校園、進企業,講好技能故事、奮鬥故事,努力將全國技能大賽的‘一時之秀’轉化為鄉村振興的‘長久之基’,讓大賽的成果在內蒙古廣袤的土地上真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