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菲律賓:颱風常態下的發展困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8 12:30:21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丨菲律賓:颱風常態下的發展困境

字體:

  新華社馬尼拉9月28日電 記者手記丨菲律賓:颱風常態下的發展困境

  新華社記者聶曉陽

  位於西太平洋上的群島國家菲律賓是全球最頻繁遭遇颱風的國家之一。由於較為缺乏着眼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與減災體系,颱風災害年復一年對當地民眾生活造成嚴重衝擊。

  根據菲律賓氣象局數據,平均每年有6到9個颱風會在該國境內登陸。多數颱風在菲律賓以東的太平洋洋面生成,隨後一路向西或西北移動,使這個群島國家常常首當其衝。

  在馬尼拉街頭,人們談論颱風時,總帶着一種“這是生活一部分”的淡然。他們一邊交流疏通水溝、加固屋頂的小竅門,一邊輕描淡寫地開着玩笑。有人在門口堆起沙袋,有人把停課當作額外假期,孩子們甚至趁雨停時在積水中嬉戲。風暴過後,掀翻的屋頂要重新釘好,刮斷的電線要再次修復,年復一年,循環往復。

  許多社區早已學會了與風雨共處。房屋材料簡陋,卻便於修補;街頭巷尾常備木板和鐵皮,重建的速度往往比外人想象的更快。有人稱這種心態與應對方式為“颱風文化”——其中既有宿命感,也有樂觀與韌性。但在這種反復的打擊與重建背後,潛藏着難以回避的發展困境。

  在宿務,一位朋友對筆者如此描述他的家鄉漁村:颱風過後,船隻被掀翻,木屋被摧毀,村民們只能用竹竿和舊帆布搭起臨時的住所。他苦笑着説:“我們年年重建,沒有像樣的防護堤壩,也沒有穩定的補助,只能一次次從頭再來。”

  房屋可以重建,但教育的中斷、就業的喪失、醫療的不足,卻讓他們始終難以恢復元氣。菲律賓政府和國際社會都會在災後投入救援,但如果始終缺乏着眼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與減災體系,颱風導致的傷害就會一再重演。

  菲律賓人有濃厚的宗教信仰,災後第一時間往往是走進教堂祈禱。然而,要讓颱風不再年年帶來沉重代價,更需要的是堅實的發展。一個更牢固的房屋結構,一條更通暢的排水系統,一套更精準的氣象預警網絡,都更能改變命運。颱風不會消失,但社會可以降低它的代價。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