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於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為深度挖掘大賽價值、傳遞技能人才成長正能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攜手新華網推出系列高端訪談節目《豫見國賽話技能》。在第六期節目中,呼和浩特職業技術大學醫藥衞生系主任、內蒙古自治區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康利平圍繞“技能促進鄉村振興”話題,分享了技能大師工作室在産教融合、人才培養以及助力鄉村産業發展等方面的探索與成果。

康利平介紹,呼和浩特職業技術大學康利平技能大師工作室依託綠色農畜産品加工、生物醫藥兩大産業集群,聚焦農産品食品檢驗領域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升學生實踐與崗位適配能力,為鄉村振興輸送技能人才。
在具體實踐中,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育技術技能人才。工作室相關專業中,農村生源佔比超50% ,康利平介紹,圍繞農産品檢驗這一核心培養方向,工作室重點對接農業生産區企業。“現已與相關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係,通過讓學生全程參與馬鈴薯塊莖篩選、澱粉加工、品質檢測等産業實際環節,為農村學生就業築牢能力根基。”
工作室還共建校內生産性實訓基地,優化實踐教學環境。由工作室核心成員主導研發並落地的花青素生産線,依託專項資金支持,成為特色實訓載體。“基地引入企業真實業務,將花青素中試生産、産品檢測等核心環節納入實訓體系,為學生打造高度貼近崗位實際的實踐場景。”截至目前,該基地已累計助力學生在各級各類創新大賽中斬獲16項獎項。
在農業技術研究方面,工作室緊扣産業需求,以技術研發為抓手,帶動技能人才深度參與研發全過程,提升其職業技能。“2021年,工作室依託自治區人社廳人才開發基金項目,研發 ‘野生蔬菜地筍基於水肥耦合的高産優質栽培技術’。”康利平&&,學生通過參與研究課題,不僅實踐技能得到提升,更在解決實際産業問題的過程中,鍛煉了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師帶徒”是工作室人才培養核心途徑。一方面,技能大師工作室緊密結合鄉村産業發展需求,打造具備紮實專業技能、創新能力與實踐經驗的鄉村振興技能人才,重點面向農村青年及熱愛農業生産加工檢驗檢測工作的青年群體招生,精準匹配鄉村産業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技能大師“傳幫帶”作用,為學徒樹立“技能成才”的榜樣;同時為徒弟量身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採用案例教學、探究教學法等方式,重點提升其實際操作與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師帶徒’模式,工作室已輸送大量鄉村振興技能人才。這些人才不僅推動鄉村産業發展水平提升;更通過改進加工工藝、開發新産品,有效延長農業産業鏈,助力提高農産品附加值,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深耕農産品食品檢驗領域二十餘年的康利平,還分享了技能助力鄉村振興的具體事例。她&&,最引以為傲的是見證實驗室的檢驗技術走進田間地頭,讓呼和浩特周邊鄉村馬鈴薯從“普通糧薯”變為“致富作物”。
“過去,內蒙古主要種植黃皮黃肉馬鈴薯。我們團隊發現花青素抗氧化活性強,在食品添加劑、保健品領域有着極高的開發價值。偶然發現的紫皮紫肉馬鈴薯品種‘黑美人’花青素含量高,副産品可二次利用。2017年,團隊獲相關發明專利,擁有了從紫色馬鈴薯中提取花青素的自主知識産權,開始了紫色馬鈴薯的華麗轉身。”2018年,團隊將“馬鈴薯花青素提取及産業化”列為攻關項目。康利平帶領團隊將花青素提取率提高至1.2%,純度提高,成本降低。近五年,該項目形成“研發-中試-生産”産業鏈模式。2023年,花青素生産線被認定為自治區花青素生産工程研究中心,是內蒙古首個該領域工程中心。康利平介紹,目前,團隊開發的花青素口服液、花青素化粧品、花青素飲品等産品正在市場測試階段,預計可帶來年産值300萬元,還有利於解決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
“從實驗室數據校準到田間地頭技能培訓,用專業技能為農産品‘賦能’,本質上是為鄉村振興‘蓄力’。”回顧這段經歷,康利平&&,未來,工作室將繼續以技能為核心,深化産教融合,發揮“師帶徒”作用,培養更多適配鄉村産業的人才,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