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於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為深度挖掘大賽價值、傳遞技能人才成長正能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攜手新華網推出系列高端訪談節目《豫見國賽話技能》。在新一期節目圍繞“技能促進鄉村振興”話題的探討中,伊利集團副總裁包智勇作為深耕乳業技能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一線的代表,分享了伊利在技能人才培育、帶動農牧民增收等方面的實踐與成果,展現了企業以技能賦能乳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為。

乳業在內蒙古産業布局與鄉村振興中佔據重要地位。包智勇&&:“伊利集團現有員工63000多人,其中技能人才超過40000人,佔比63.5%,可以説技能人才是伊利乳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伊利乳業創品牌、保質量的主力軍。”他提到,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伊利的産業發展,自治區人社廳根據産業布局持續發力支持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伊利也提出了“伊利全球人才戰略計劃”,從三方面推進技能人才培養,助力可持續發展與行業高質量進步。
在“學”上下功夫,建開放平台、賦技術動能。包智勇介紹:“國家、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三級人社部門投入1500萬元,助力伊利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依託這筆投入,伊利一方面打造了“伊起學”線上學習平台,賦能乳業産業鏈上下游十幾萬員工線上技能學習需求;另一方面改造升級乳業全品項加工設備和工藝、實訓條件,使其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借助這些資源,伊利面向本企業職工、産業鏈上游的560萬牧場養殖戶及農牧民、2000多家原輔料供應商和下游的兩萬多家經銷商,積極開展乳業職業技能培訓和等級認定工作,“三年累計培訓超1000萬人次”,不斷提升乳業産業技能人才創新創造能力。包智勇介紹,目前伊利已在全國建成一流飼草料基地和規模化智慧奶源基地,配置千名以上技術服務人員,有效解決青貯種植、牧場降本、精準飼喂、疾病防控技術等問題,“合作牧場年平均單産提升超2噸”,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提升了效益與原奶質量。
在“創”上做文章,匯多方智慧、凝學研合力。“伊利聯合國內外頂尖高校及科研機構,集聚全産業鏈創新隊伍,搭建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産學研平台,共同攻關關鍵技術。伊利還組建了由頂尖畜牧專家構成的服務團隊,讓專家深入農牧民家中、種養殖現場,完成技術成果轉化。”
在“用”上激活力,優薪酬體系,夯樂業根基。“伊利建立了‘以卓越價值創造者為本’的薪酬管理體系,秉承‘高目標、高達成、高回報’的激勵設計原則,構建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相結合的二元激勵模式。”包智勇舉例説,伊利為包括技能型員工在內的全體職工,針對性設置了40余項差異化福利,“非法定福利佔比 85%”,這些福利政策在技能人才領域的落地,增強了“伊利人”的獲得感、榮譽感。
技能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之一,是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共享産業發展成果。包智勇&&,伊利堅持“三管齊下”,助力産業發展與農牧民增收。在技術賦能上,伊利靠技術賦能幫農民種植戶降本提效,合作牧場經營效益年平均單産提升超15%;通過推廣智慧設備,實現牛奶質量和産量同步提升。在訂單保障上,“伊利跟農民種植戶簽購銷合同,承諾‘保收購、保價格、保服務’”。包智勇介紹,僅青貯玉米一項,伊利年均訂單面積就超500萬畝,“帶動種植戶累計增收超25億元”。在産業鏈就業上,伊利通過産業鏈協同發展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除伊利集團在職員工外,還間接帶動全産業鏈數百萬人就業”。他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眾誠奶牛養殖合作社為例介紹説,“伊利提供融資、技術支持,黨支部提供扶貧政策支持,村民、奶農包括貧困戶入股參與分紅,每戶年均可以增收一萬多元”。
“伊利用農牧民增收碩果,反哺産業發展。”包智勇介紹,伊利乳業累計投入超1000億元,支持上游奶源建設,用活多項金融扶持措施,先後投入200億元,解決農牧民資金難題,累計帶動全國超560萬農牧民增收。“在內蒙古、黑龍江等主産區,越來越多農牧民融入乳業産業鏈,大量家門口的就業創業機會,讓農牧民收入增長、生活改善,也讓鄉村更具活力。”
“伊利將人才培養融入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加大鄉村振興産業鏈人才培養、使用。”包智勇舉例介紹,種植端以“技術+訂單”引導農戶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培育專業能手;養殖端以技術服務覆蓋自有及眾多合作牧場,培養現代牧場經營者。“伊利還建立了‘産業鏈利益聯結’機制,讓技能提升帶來的收益實實在在裝進農牧民的口袋,激發農牧民生産創造活力,進而反哺産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