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以新工科培養新時代工程人才 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22 14:17:12
來源:新華網

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以新工科培養新時代工程人才 推動教育強國建設

字體: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 21日,以“匯聚強大動能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四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圍繞“以新工科培養新時代工程人才,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這一主題,從“時代需求”“實踐路徑”及“未來思考”三方面進行了分析。

  高校應主動識變積極應變 應對未來挑戰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突飛猛進,在深刻影響人類生産、生活方式和社會變革的同時,也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明東認為,面對知識結構的交叉化、工程技術的複雜化、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社會信息的數字化、學生學習的終身化、扎根中國的本土化等新特點新變化,高校應主動識變、積極應變,培養能夠應對未來挑戰、勝任未來工作的拔尖創新人才,回答好教育強國、大學何為的時代之問。

  一是要有深沉的家國情懷,能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將個人命運與國家需求緊密相連,處理好人與自然、社會和彼此之間的多維矛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

  二是要有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面對經濟、科技、政治、生態、文化等多體系問題和挑戰,善於發現並分析未來創新方向和變革路徑,運用系統和多維思維能力、交叉融合能力,解決國家和世界最複雜和困難的工程問題。

  三是要有技術創新和工程創造能力,瞄準學科發展前沿,瞄準産業鏈高端,運用自然科學最新成果提出創新性的方法或方案,實施創造性的改造自然的工程。

  四是要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具有全球意識和在不同文化間穿行的能力,以開放包容的精神與合作的態度,清晰地認識自我與他人、本國與他國、本土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共性與差異,進行國際交往和文明對話。

  五是要有數字化能力,面對大數據時代數字化技術産生的海量數據信息,具備敏銳高效的數據獲取、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展現、數據應用等高度綜合能力,積極應對數字化轉型和升級。

  六是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刻理解和把握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現實挑戰和解決路徑,通過終身學習保持創造性和對新技術的適應性,在廣泛的技術變革背景下勝任未來挑戰。

  立足於新時代 深化新工科建設

  立足新時代,面對培養與未來同行的卓越工程人才需求,該如何持續深入推進新工科建設,培養支撐強國製造的卓越工程師?明東認為,應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擔當一流大學的歷史使命。一流大學需要主動擔當,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把握新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時代特徵,積極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聚焦卓越工程師的核心素養和未來工程科技發展趨勢,超前研判未來工程人才需求,探索形成卓越本科、高水平碩士、優秀博士的全鏈條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加快培養技術創新領軍人才、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特色化行業工程人才,力爭成為全球工程教育的引領者和重要規則的貢獻者。

  二是創新一流人才的培養範式。以組織模式創新推動人才培養變革,創新工程教育理念,重塑“教與學”要素,建設通專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實現“通識+專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不斷催生新的交叉學科的同時,也促進傳統學科老樹新花;打通校企培養鴻溝,構建“産學研用”融合的新工科教育體系,將行業頭部企業和具有創新活力的企業引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構建、課程授課、實習實踐等全過程,着力培養學生工程創造力,實現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與工業生産實踐的有效連接,增強專業人才支撐和引領産業發展的能力。

  三是打造一流大學的治理體系。新工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構建高校、行業、企業、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實現校、院、學科間的上下聯動,實現學校與産業間的緊密協同,持續推進新工科建設的範式變革與迭代創新。要健全新工科教育質量標準與評價機制,制定卓越工程師能力評價標準,以先進標準引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突出過程性考核;推進師資評價體系建設,用“指揮棒”激活人才“創新引擎”。通過持續建設一流人才的培養範式,一流大學的治理體系,培育一批卓越工程人才、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産出一批重大成果,支撐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面向未來,我們將心懷‘國之大者’,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國際水平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努力培養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適應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需要的卓越人才,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明東説。

【糾錯】 【責任編輯:李東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