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從“四力”回望2023中國經濟-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3 12/23 13:34:08
來源:《瞭望》

瞭望丨從“四力”回望2023中國經濟

字體:

  ◇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與底氣,來自經濟運作大盤基本平穩的定力、經營主體保持向好態勢的活力、宏觀調控發力顯效的能力、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潛力

  ◇增發一萬億元國債,降準降息、減稅降費,重點領域融資支援力度,穩妥有序化解經濟金融領域風險……戰略部署的一脈相承,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為營造良好穩定的經濟環境注入強勁動力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消費是2023年的一大亮點。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9%,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6.3個百分點

  ◇10月初,多地接連明確四季度重點工作“任務書”,為打好全年經濟“收官戰”做準備。這些密集部署,推動政策落地見效,有效帶動經濟企穩回升,並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燕

  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主線正式貫通,圖為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塔及西人工島(2023 年 11 月 28 日攝)鄧華攝 / 本刊

  回望2023年,中國經濟走出了一條復蘇曲線:

  一季度經濟回升向好,實現良好開局;二季度總體延續恢復態勢,部分指標增速放緩;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進入四季度,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顯效,經濟回穩向上態勢明顯。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錘定音: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品質發展扎實推進。

  回望這一年,我們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與底氣,來自經濟運作大盤基本平穩的定力、經營主體保持向好態勢的活力、宏觀調控發力顯效的能力、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潛力。

  當下,經濟運作依然面臨不少困難挑戰,但從長遠來看,在科技創新和深化改革疊加效應驅動下,中國經濟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質變,“求新求變”的內生性動力愈發強勁,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步伐更加堅定。

  定力:回升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定力是2023年中國經濟的首要關鍵詞。

  即將過去的一年,盡管經濟運作面臨來自國外的風險挑戰和國內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帶來的下行壓力,但宏觀政策依舊“穩”字當頭,並沒有出臺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

  “這背後,充分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定力。”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談到。

  回顧2023年,中國經濟定力來源于穩、增、質這三個關鍵詞。穩的方面,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增的方面,中國仍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質的方面,高品質發展扎實推進,不斷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

  ——從數據看趨勢,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支撐經濟大盤的“宏觀四角”運作平穩: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2%;前11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3%;前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外匯儲備規模穩定在3.1萬億美元以上。

  “在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下,我國經濟保持定力、迎難而上,推進各項政策發力見效,實現平穩恢復、回升向好的態勢非常不容易。”張立群説。

  穩是2023年中國經濟的特點,更是近10年中國經濟的寫照。2013年至2022年,GDP從59.3萬億元增長到121萬億元,年均增長6%以上,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經濟總量達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每人平均GDP從43497元增長到85698元。

  ——在全球經濟發展坐標中,中國仍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

  理解中國經濟,要將其放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坐標係中考量。2023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仍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

  1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2.3%上升到18%左右,貨物貿易總額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中國對世界經濟發揮的“穩定器”和“動力源”作用持續凸顯。

  近期,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在內的諸多國際機構密集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從質效角度看,新動能不斷涌現,高品質發展提質增效。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同比增長11.3%和11.8%,分別高于全部固定資産投資增速8.2和8.7個百分點,持續推動産業轉型升級。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中的航空、航太器及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9%,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9個百分點。

  高技術産業投資動力強勁,新動能領域保持較快增長。從合肥的“聲谷”到武漢的“光谷”,從北京建設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到深圳加強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平臺布局……以創新驅動助推産業集聚,一批新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孕育。

  數據顯示,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建成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産業總産值達20萬億元。

  “預計四季度中國GDP增長5.6%左右,全年增長5.3%左右,高于全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説,展望2024年,外部環境或有所改善,穩增長政策效果將繼續顯現,國內需求有望持續修復,在政策發力和市場驅動下,中國經濟將向潛在增速水準回歸。

  活力:凝聚更多主體發展合力

  從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科技創新助力新舊動能轉換,再到各地拼經濟形成發展加速度,2023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活力滿滿。

  ——係列鼓勵、支援、引導政策,為民營經濟發展提振信心。

  民營經濟是推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體現中國經濟活力的重要主體。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同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與此同時,各地出臺一係列政策措施,為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增添更多合力。

  張立群説,支援民營經濟發展的舉措密集出臺,表明進一步激發億萬經營主體創新創業活力的信號更加積極、政策力度更加顯著,也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動力正在不斷蓄積,恢復增長的活力正在不斷增強。

  從支援工業大省“勇挑大梁”,到研究出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措施……穩實業、強基礎的舉措,托舉産業平穩發展、激勵企業深耕細作。

  隨著配套政策舉措落地實施,各類經營主體發展預期趨穩。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新設民營企業同比增長15.3%。調查顯示,對宏觀經濟、營業收入、市場需求、對外貿易等持樂觀預期的民營企業佔比提升,民營企業市場預期與發展信心進一步提升。

  ——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為新舊動能轉換增添動力。

  2023年以來,國産首艘大型郵輪命名交付,C919大型客機實現商業運營並進入産業化發展階段,“東數西算”工程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全部開工,一係列重大工程亮相,成為重點領域不斷突破、産業結構持續優化的生動寫照。

  2023年9月,“新質生産力”被首次提出,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命題和改革命題。發展新質生産力,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進一步推進現代化産業體係建設。

  科技創新催生新領域新賽道。2023年,國家實驗室體係建設有力推進,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加快實施,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傳統短板取得長足進展,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等科技新賽道處在世界第一梯隊。

  一組亮眼數據振奮人心: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縱橫鋪設,上半年合計産業産值超過10萬億元;全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萬家,大中小企業鏈式協同、融通創新;“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8000個,已建設近萬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數字技術加力賦能實體經濟。

  ——從開門紅到收官戰,各地“拼經濟”跑出發展加速度。

  2023年伊始,各地就穩經濟、高品質發展等問題作出部署,釋放推動全年經濟發展的積極姿態。

  開年即開跑。十余個省市推出發放消費券、延續購車補貼等舉措,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江蘇、浙江等用工大省展開跨省招工,各地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開展招聘活動超萬場;多地錨定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産業化建設,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升級等。

  全力拼經濟是貫穿全年的主題。10月初,多地接連明確四季度重點工作“任務書”,為打好全年經濟“收官戰”做準備。這些密集部署,推動政策落地見效,有效帶動經濟企穩回升,並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

  以工業生産為例,2023年1~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4.1%,增速較上年同期回升0.1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生産呈逐月加快態勢,成為支撐工業生産回升的主因。”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周景彤説,制造業細分行業中,受益于國內外新能源裝備市場需求旺盛和産業核心競爭力、配套能力提升等因素,中遊裝備制造業生産提速。

 能力:駕馭宏觀經濟的優勢凸顯

  對標強國建設目標,增速不再是評價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能力成為衡量經濟發展品質的重要維度。

  2023年,我國經濟在內外壓力下,依然能夠呈現出韌性強、動能足的特點,充分證明我國經濟高品質運作的能力在穩步提升。集中體現在,宏觀政策同向發力的調控優勢、産業體係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區域協同發展的統籌優勢。

  ——宏觀調控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彰顯政策調控優勢。

  前三季度,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到113%,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3.2%,有效對衝外需收縮壓力。回顧2023年宏觀政策,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尤為亮眼,促消費、穩投資政策舉措持續發力,促進內需潛力加快釋放,拉動作用明顯增強。

  良好的經濟環境,離不開宏觀政策的支撐。2023年,我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努力推動經濟總體回升向好,扎實推進高品質發展。

  增發一萬億元國債,降準降息、減稅降費,重點領域融資支援力度,穩妥有序化解經濟金融領域風險……戰略部署的一脈相承,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為營造良好穩定的經濟環境注入強勁動力。

  ——産業體係配套完整,彰顯全産業鏈供給優勢。

  200多家企業高效協同,國産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運營;雅萬高鐵開通運營,中國高鐵首次全係統、全要素、全産業鏈“出海”;首臺(套)設備2200多臺、設備國産化率達93.4%,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投入商運……2023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快2個百分點。

  産業競爭力來自産業體係的完備。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所列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的國家,擁有顯著的産業配套能力和整合優勢。

  2023年,江西明確“一鏈一策”推動優勢産業延鏈補鏈強鏈;河南分鏈實施重點細分領域專項攻堅;浙江聚焦綠色石化等4個萬億級産業集群推進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補鏈、延鏈、升鏈、建鏈,各地産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張立群説,我國擁有完整的産業和生産制造體係,形成了強大的生産供給能力,與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相結合,既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全方位支援,也為未來中國經濟保持長期向好趨勢提供著不竭動力。

  ——促進區域協同發力,彰顯發展統籌優勢。

  2023年4月12日,《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2》報告發布。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10年增長近1.5倍。

  作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安徽與江蘇合作,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制度;合肥、上海張江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展“兩心同創”;科大訊飛依托合肥、杭州兩地科研力量,更新迭代工業巡檢機器人等拳頭産品。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內容。

  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高品質發展“動力源”;擘畫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江河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黨中央謀劃的區域協調發展“大棋局”,不斷開辟中國經濟發展的廣闊新空間。

  “2023年經濟工作,體現了中國駕馭宏觀經濟的強大能力,這將為2024年奠定一個新的出發點,為2024年經濟進一步回升向好創造更多有利條件。”張立群認為,如果説因“穩”帶來的定力增強,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特徵,那麼因“進”引發的能力提升,則是未來中國經濟最大的閃光點。

  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的“村超”足球比賽現場(2023 年 6 月 10 日攝)楊文斌攝 / 本刊

  潛力:高品質發展要素不斷集聚

  發展要算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2023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彰顯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潛力,這一潛力主要體現在超大規模市場、高素質人才隊伍、高水準對外開放之中。

  ——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

  當今,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這正是中國的巨大優勢所在:14億多人口,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穩居世界第二大貨物進口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形成了超大規模市場。

  超大規模市場之下,我國消費潛力巨大。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消費是2023年的一大亮點。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9%,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6.3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3.2%,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高于疫情前2017~2019年的平均貢獻率59.5%。

  “這主要是由于前期積壓的消費需求得到集中釋放,疊加供給優化、業態升級刺激潛在消費需求。”陳衛東説,2023年消費領域呈現新特點,服務消費增速快于實物消費,旅遊、餐飲、娛樂等領域表現強勁,居民消費更趨理性,高性價比商品更受青睞。

  深挖多領域新增長點,綜合施策擴內需仍有潛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提出“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

  ——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優化的資源優勢。

  2023年12月15日,科技部《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2)》顯示,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

  近年來,我國完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基礎法律制度,持續推進科研誠信建設,提升科技倫理治理能力,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促進科普與科技人才工作融合發展,良好的科技人才創新生態正在形成。

  數據顯示,我國科技人才資源儲備豐富,頂尖科技人才國際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從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更多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科研人員佔比超過80%。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九項重點任務首條,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係建設,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原磊説,科技創新根本還是要依靠人才,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總量和品質不斷提升,正在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優化、作用突出的科技人才隊伍,將為新動能培育提供強大支撐。

  ——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外貿成績單公布:進出口總值30.8萬億元,同比微降0.2%。其中,一、二、三季度進出口規模逐季抬升,8月、9月進出口連續2個月環比正增長,9月當月進出口規模創年內單月新高。

  總的看,在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不穩的大環境下,我國外貿頂住壓力,並呈現出積極向好的發展態勢。尤其是前三季度,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好于整體:進出口14.32萬億元,同比增長3.1%,佔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達到46.5%。

  在受訪專家看來,隨著對外開放水準不斷提升,可以為外貿外資發展打開更多空間。

  2023年,中國以務實舉措搭建合作平臺,持續釋放擴大高水準開放的鮮明信號:出臺6方面24條政策措施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高標準舉辦服貿會、廣交會、進博會、數貿會、鏈博會等國際展會;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深入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準開放等。

  原磊説,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2023年我國持續加大高水準對外開放力度,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對標高水準國際規則,打造高標準市場體係,為企業更好融入國際市場創造更多空間,有利于進一步穩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2023年三季度,中國貿促會對近700家外資企業進行調研訪問,八成受訪外資企業預期本年度利潤持平或有所提高,近九成預期未來五年利潤持平或有所提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係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五個必須”指引我們進一步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讓我們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更有信心、更有底氣。“九項重點任務”對扎實做好經濟工作劃出重點,讓我們有信心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展望未來,隨著存量政策與增量政策疊加發力,政策效應不斷累積,積極因素不斷增多,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將繼續回升向好、長期向好。

  (《瞭望》2023年第52期 )

【糾錯】 【責任編輯: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