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截至11月末 重慶市貸款余額達5萬億 增長7%

  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專題詢問現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為應對疫情國家和重慶市出臺了若幹金融扶持政策措施,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但是,在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政策很好,但獲得感不強。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又該如何破解?

  在14日上午舉行的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上,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常委會預算工委主任毛玉樹對市金融監管局進行詢問。

  市金融監管局局長阮路介紹,截至11月末,重慶市貸款余額達到5萬億,增長了7%。貨幣政策工具精準直達,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290億,佔到全國的3.9%,投向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797億,增長35%。當前,從銀行端來講,主要的問題不是資金不夠,是企業有效信貸需求不足。

  從融資結構來看,全市普惠小微、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科技型企業貸款、涉農貸款分別增長了19.4%、16.8%、11.4%、11.5%,也就是説在總量增速放緩情況下,全市信貸結構在優化,薄弱環節、重點領域貸款增速起來了,明顯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從直接融資角度來看,今年也放量了,目前今年已新增上市公司7家,都是民營企業,新三板民營企業4個,IPO及再融資增長30%。

  阮路表示,今年以來,人民銀行、銀保監、證監、金融局出臺一係列金融支援政策,都是針對中小企業的若幹政策,核心是不抽貸、不斷貸,展期延期,降費讓利。全市金融機構辦理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936億。全市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由上一年的4.6%降到4.1%。

  從融資環境上看,今年推進數字化融資平臺,為6萬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融資超過700億。加強金融政策宣傳解讀,開展2000多次政策宣傳活動。

  對企業反映的融資難問題,阮路介紹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銀行基于風險偏好和內控管理,往往強調擔保抵押,對缺乏抵質押物的小微企業來講就面臨著“不敢貸”,傳統信貸技術難以精準識別企業風險“不能貸”,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小微企業生命周期很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遠遠低于中大型企業。

  二是企業自身財務數據不規范,有效信用不足,可預見的現金流不多。

  三是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股權融資明顯不足。

  阮路表示,下一步,將精準推動政策落地。中央的政策落到地方以後需要督導,需要精準滴灌和直達快享,陳鳴波常委、副市長帶領我們成立了專班,督促金融機構堅決落實到位,不抽貸、不斷貸,應貸盡貸、應展盡展。

  此外,實施融資暢通專項行動。拓展融資渠道,打通最後一公里,把動産質押做起來,推進基于大數據的信用貸款,用好企業周轉貸款資金和區縣首貸續貸中心,擴大政府性擔保覆蓋面,對銀行工作人員盡職免責給予支援,同時幫助企業規范財務信用建設。

  同時實施拓寬直接融資專項行動,把區域性股權市場融資平臺打造好,既解決企業股權登記問題,還解決企業股權質押貸款問題。(記者 王瑋 趙紫東)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209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