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荷田飄香。連日來,黔江區小南海鎮新建村土家十三寨的荷花盛開,引來大批游客賞荷游玩。
“鄉村旅游現在正火,前幾年寨子火爆的時候,一年要接待游客將近10萬人次。”新建村村民李明全經營鄉村民宿,他感慨地説,十三寨曾經是閉塞偏僻的“老地方”;但如今,這裡鄉村旅游興旺,民俗風情濃郁,大夥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煥發新生機的“老地方”不只十三寨一處。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委了解到,新建村是中國傳統村落之一,近年來,重慶下大力氣保護傳統村落,落實市級以上補助資金3.72億元,保護和發展112個傳統村落,建成18個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市級示範點。
提升“硬體”
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和生活風貌更優
十三寨離黔江城區有40多公里,全是盤山公路,過去路面坑坑洼洼,一遇暴雨就容易塌方。
2013年,十三寨通了二級鄉村公路。2015年,十三寨所在的新建村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當地抓住“全國規模最大的土家原生態集居帶”這一特點,搶救傳統文化,對土家老屋進行保護性修繕。
“硬體”升級,為十三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2017年,十三寨憑藉濃郁的土家文化特色,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旅游高峰期,該寨一年收入超過8000萬元。如今的十三寨發展起近60家農家樂,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農戶比比皆是。
位於渝北區洛磧鎮大天池村的楊家槽,同樣受益於“硬體”提升。這是一個有400多年歷史的傳統村落,由於年久失修,房屋破敗不堪,基礎設施落後。到2019年,僅剩零星幾戶常住。
2020年8月,楊家槽保護與修復工程正式啟動。通過“設計下鄉”,村民也和設計師一起參與了改造設計。如今,楊家槽在保留傳統田園風貌的基礎上,建築更加明亮通風,房前屋後鮮花環繞,道路平整開闊,還增加了“鄉村會客廳”等公共空間。
“去年我從長壽搬回來了。”楊家槽村民李華珍説,自家房屋修繕後更加通透明亮,房屋上方破舊的小雜物間也被改造成了整潔的小閣樓。
今年4月,楊家槽正式對外開放。山、水、林、田、湖和村居共同勾勒出優美的山居田園風光。這裡的常住村民已增加至30多戶,村裏又有了延續數百年的鄉村煙火氣。
做實“軟體”
留住推動傳統村落髮展的重點人才
只是修好基礎設施,還遠遠不夠。如果傳統村落留不住人,就會變成“空心村”,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此,重慶大力“留人”,為重點人才留在傳統村落打造良好的“軟體”環境。
仍以十三寨為例,這裡保留了大量土家族傳統文化,山歌、擺手舞幾乎人人都能來一段。
為了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留住本地人才,十三寨大膽“觸網”,推出當地土家族歌手覃誠芳演唱的土家族民歌《幺妹住在十三寨》,在短視頻平台上引起熱烈反響。十三寨揚名全國。
目前,十三寨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土家族民族生態博物館,發展了森林生態民俗風情為主的“旅游+”主導産業,推出了西蘭卡普、神仙豆腐、山歌、婚嫁習俗等特色體驗,還成立了固定演出團隊。
擅長民俗表演的村民們,正好就地就業。新建村村民何福是十三寨的擺手舞表演隊骨幹之一,每年要為游客表演近百場次,僅歌舞表演一項就年收入接近萬元。
據悉,經過全市上下共同挖掘、保護,近年來,彭水縣鞍子鎮木甌水中國傳統村落的“鞍子苗歌”等53項非遺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名錄,60名傳承人被確定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黔江區小南海鎮新建村中國傳統村落的“西南卡普”等707項非遺列入市級非遺代表項目名錄,確定市級代表性傳承人699名。
與此同時,重慶還建立了傳統建築工匠名錄。舉辦農村建築工匠培訓,培訓合格農村建築工匠13000余名,為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和鄉村建設培養了一支人才“大軍”。
完善保障
為傳統村落保護建立機制,落實資金
隨着“硬體”和“軟體”雙提升,重慶傳統村落紛紛迎來“第二春”,發展勢頭越來越好。
例如,武隆區土地鄉天生村犀牛寨修繕保護傳統吊腳樓,發展鄉村旅游。2020年,犀牛寨鄉村旅游農家樂(民宿)接待戶37戶,接待游客7萬人次,實現了旅游綜合收入1000萬元。
又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木甌水苗寨在2019年啟動了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市級示範項目,投入800多萬元,對35棟傳統苗家建築屋頂進行全面改造。今年春節期間,木甌水苗寨迎來了數萬名游客,苗寨風情成功轉化為“真金白銀”。
為讓傳統村落髮展不松勁,重慶還從機制建設和資金保障上發力。
機制方面,&&《重慶市“十四五”期間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行動方案》。其中提出盤活優勢資源,促進文旅、農旅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傳統村裏自然生態和文化資源優勢,形成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多元素“地域”産品;開展智慧村落建設,扶持電商産業發展等。並要對全市傳統村落進行掛牌保護,建立警示和退出機制。此外還要引導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和藝術家進駐傳統村落,開展文化研究等。
資金方面,重慶制定《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和市級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將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列入市、區縣財政預算,一個傳統村落一次最高可享受市級補助資金1500萬元,可連續享受兩次;市級財政補助資金投入力度加大,從“十三五”時期年均投入1000萬元,增加到“十四五”時期的年均投入1.5億元。並加強跟蹤問效,實行績效評價。
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下一步將繼續豐富保護髮展名錄,分類實施保護髮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到2025年,力爭建成30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髮展示範片,全力推動全市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再上&階。(記者 申曉佳 廖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