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四川美術學院原院長羅中立: “大巴山是我永遠都畫不完的題材”

羅中立在戶外創作。(受訪者供圖)

羅中立和畫作《父親》。(受訪者供圖)

  “這張臉初見宛若重逢,是站在時代裏的每一位父親。面對他,可以喚醒觀者對每一位父親的記憶。”

  5月10日晚10點半,央視一套大型紀錄片《美術裏的中國》如約播出。片中,四川美術學院原院長羅中立創作油畫《父親》的心路歷程和其在大巴山的經歷,在解説中向廣大觀眾娓娓道來。

  重慶日報記者電話聯繫上羅中立,電話那頭,看完節目的他飽含深情地説:“大巴山是我這輩子永遠都畫不完的題材。她好比是我的精神母親,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羅二”為村莊“代言”

  助力當地發展鄉村旅遊還原鄉愁記憶

  畫中的老人目視前方,古銅色的面孔上,布滿了溝壑般的皺紋,額頭上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滑下眼角……每一位看過《父親》這幅畫的觀者,內心無不産生巨大的震撼。

  1980年,創作完成這幅油畫時,羅中立32歲,在川美讀大三,是當時班裏年紀最大的學生。

  1981年1月17日,《父親》榮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轟動全國。如今,《父親》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並入選國家教材,被認為是“當代美術史上的裏程碑”。

  《父親》的人物原型,是巴中市平昌縣駟馬鎮雙城村村民鄧開選。雙城村曾是羅中立年輕時體驗生活、找尋創作素材的地方,鄧開選正是羅中立當年的房東。雖然老人已經去世多年,但和駟馬鎮以及雙城村的情感紐帶,這些年在羅中立心裏一直沒有斷過。

  “我4月份才去了駟馬鎮和雙城村一趟,在鎮上住了四五天,在村裏住了一天。”提起這趟旅程,羅中立有些興奮。他説,聽到村裏的老人還親切地稱呼他當時的外號——“羅二”,他倣佛又回到了當年在這裏扎根的歲月。

  《父親》這幅油畫知名度高,作為當年寫生、創作地的雙城村,如何借勢發展?前些年,平昌縣、駟馬鎮多方問計問策,並得到羅中立的支援,決定主打“鄉愁牌”,更好地發揮《父親》文化品牌作用,聚焦農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留住鄉愁記憶。

  去年底,平昌縣正式啟動“巴山美村·父親原鄉”項目,以“父親村莊”為核心區,在不改變原來風貌的基礎上,打造集民宿、藝術、民俗、美食、娛樂為一體的鄉村旅遊集散地。

  “這次我回去,看到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羅中立在電話裏向記者推介起這個鄉村旅遊項目。

  “借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個發展的‘天時’,我希望駟馬鎮和雙城村可以打造‘中國父親節’的固定IP活動。”羅中立説,全國的繪畫票友都可以來到這裏創作,給自己的父親畫出一幅滿意的作品。也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帶著自己的父親,到這裏給父親過一個格外有意義的生日。

  大巴山給予源源不斷創作靈感

  鄉土題材值得用一生去創作

  任四川美術學院院長期間,曾有媒體記者問羅中立退休後最想做什麼?羅中立風趣地回答:“到山裏去。不過,退休之前,我最愛幹的也是到山裏去。”

  羅立中所説的山,正是大巴山。它是陜西、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交界地區山地的總稱,號稱千裏巴山。

  每一位成功的藝術家,都會有自己的精神之母。或是高山,或是大地,也可能是河流,或者故鄉。它們博大的胸懷,滋養了一代代藝術工作者。對羅中立來説,大巴山就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精神母親,給了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很多人都知道泰山、黃山這些名山,我希望用我的畫筆,讓大家都知道大巴山。”憑借《父親》,羅中立完成了藝術創作的轉變。此後,他的作品始終以農民為表現對象,農村生活的素材和以“大巴山”為母題創作的係列作品,幾乎貫穿他的整個創作生涯。

  古往今來,大巴山殷實的土地、純樸的民風,培育出了極為豐富的民間藝術。山民匠人手下世代相傳的各種年畫、剪紙、刺繡、皮影、木雕、石刻、泥塑……猶如大山間多姿多彩透發著鄉野靈氣的山花。正是這些素材,在羅中立的畫筆下,變成了單純鮮亮的色彩、變形誇張的形象、率真簡略的語言。大巴山裏民間藝術原生態式的歡樂、幽默和無拘無束,到了羅中立的繪畫中,全部化為了本樸、由衷和自由自在的美意。

  羅中立永遠記得在大巴山裏一個夜晚的對話。山裏沒有電,那天他和鄧開選聊天。鄧開選跟他説,“每個人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我是農民,本分就是種地,你是畫畫的,本分就是畫畫。”這一番質樸的話讓羅中立頓時明白了——他要畫的就是農民。

  “這些年我一直在畫大巴山,一直在畫這裏的農民,但是大巴山是我這輩子永遠都畫不完的題材。”四十多年過去了,當年那位一鳴驚人的大三學生,如今也已退休七年。但是羅中立對大巴山人的那一份牽挂和那一份描繪,卻從未停止。“藝術只有植根民族,展現時代精神,才有生命力。我很享受這樣的過程,鄉土題材值得我用一生去創作。”

  今秋招收博士生

  繼續為培養青年藝術人才發揮光和熱

  在四十多年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中,四川美術學院涌現了一批批具有影響力的畫家,被稱為“川美現象”。作為這一現象的第一批代表人物,羅中立對鄉土社會的描述、對現實的關照,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四十多年過去了,如今,藝術品市場逐漸繁榮。在藝術和商業之間,作為川美的老院長,羅中立對學生們又有著怎樣的建議呢?

  “真正的藝術才有真正的市場,好的藝術一定會有好的市場,但好的市場未必是好的藝術。”羅中立説,在充滿誘惑的當下,必須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並努力工作,要讓市場拜倒在自己腳下,而不是讓自己拜倒在市場的腳下。

  對已經從院長職務上卸任的羅中立來説,他很願意繼續培養青年藝術人才。“從今年秋季開學開始,學校邀請我繼續回去帶博士生,今後在川美校園和在重慶的時間會比較多一些。”羅中立説,他有責任幫助學生在未來創造更多新中國現實主義美術經典。

  本報記者 李志峰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3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