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人民城市怎麼建?家門口的“大美重慶”藏着答案

南岸區大魚海棠公園  通訊員 郭旭 攝

  南岸區大魚海棠公園 通訊員 郭旭 攝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群眾過得更幸福。”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期間強調。

  5月5日,“立夏”,告別溫暖的春日,迎來熱烈的夏天。

  行走在重慶的大街小巷,不難發現,這座城市的“幸福感”,也在持續升溫。

  青磚黛瓦、紅墻綠樹、吊腳小樓,“五一”期間,環城墻步道戴家巷段,游人如織;

  大渡口公園內,人們或打太極,或散步,或打羽毛球,或下棋,愜意地享受閒暇時光;

  南濱路大魚海棠公園,3.43公里的長江消落區搖身一變,成為五彩繽紛的童話世界……

  這一切,是山城市民再尋常不過的生活,也是家門口悄然生長的“大美重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重慶,給出了答案。

環城墻步道戴家巷段,曾經的背街小巷,如今是重慶最熱門的打卡地。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環城墻步道戴家巷段,曾經的背街小巷,如今是重慶最熱門的打卡地。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01

  想要“詩和遠方”?

  家門口就有別樣風景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念頭:把現實的壓力拋諸腦後,説走就走。去山頂看一場日出,在林間呼吸新鮮空氣,在花海中與愛人牽手漫步……

  然而,剛萌生的念頭,或許便被“哪兒有這麼多時間”“規劃行程太麻煩”等困難打消。

  在重慶,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在家門口就能實現。

  見山——重慶依託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資源和地形地貌條件,積極推進集“街巷步道、濱江步道、山林步道”為一體的山城步道網絡。中心城區半山崖線步道、重鋼步道、縉雲山步道等17條山城步道已全部開工,盤溪河步道、歌樂山步道、沙磁步道、南山步道等10條、約300公里已經完工。

  顯水——重慶重點推進長濱路珊瑚公園、江北嘴江灘公園、雅巴洞濕地公園等“兩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間項目建設,不僅構建出人與自然和諧之美,也讓一幅幅江岸美景盡收眼底。九龍灘、磁器口老碼頭、長濱路東儲段、江北嘴江灘公園一期、大魚海棠廣場等重要節點公共空間,均已建成開放,親水近水更加方便。

  入園——重慶城市公園(包含游園)總量已達2000多座,主城都市區已建設社區體育文化公園109個,為人們提供休閒游憩、娛樂健身的綠色共享空間;全市已完成1348個坡坎崖綠化美化,面積2990萬平方米,讓許多荒坡舊貌換新顏。

巴濱路陽春濕地公園 重報集團全媒體記者 謝智強 攝

  巴濱路陽春濕地公園。 重報集團全媒體記者 謝智強 攝

  今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推動坡坎崖灘治理向區縣延伸,做靚山城步道、山城花境等特色品牌,打造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口袋公園等休閒空間。這一系列舉措,將讓市民真正感受到城市之美,幸福之源。

  “重慶城市建設和管理,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理念。”經常往返川渝的四川省環境保護産業協會副會長郎建&&,近幾年重慶的山城步道和公園建設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山城步道為例,爬坡上坎的地形條件,高低錯落的變化空間,訴説着城市的文化故事,帶動周邊城市更新,活化城市配套功能,形成了“最重慶”的元素符號。

  嚮往的詩和遠方,原來就在身邊。

黃葛古道依山而建,路面蜿蜒向上不見盡頭,一半詩意,一半煙火。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黃葛古道依山而建,路面蜿蜒向上不見盡頭,一半詩意,一半煙火。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02

  想要人間煙火?

  山城步道盡顯老城風貌

  人間煙火氣,最是撫人心。

  在南岸區南山黃桷埡老街住了60多年的馮慶雲,“五一”期間,忙着張羅來往游客,品嘗自家的豆花和家常菜。家門口的黃葛古道,吸引來眾人游玩打卡,馮慶雲的飯館生意日漸紅火。

  曾經的黃葛古道,是重慶通往雲南、貴州等地的一條陸上重要通道,歷代川黔商賈的必經之路。然而年久失修,這條古道逐漸被遺忘。

  近年來通過提檔升級,黃葛古道在保留原路基的基礎上,對道路、植被、危房區域進行修繕,沿途設置了休閒座椅、護欄等,還增加了“氛圍感”十足的雕塑。漫步其中,青色的石板遍佈歲月痕跡,百年的黃葛樹參天蔽日。

  山城步道,特別能展現重慶的煙火氣。

  環城墻步道串聯起渝中區“九開八閉”十七門,從解放碑到戴家巷,從摩天大樓到古樸吊腳樓,讓人從都市繁華一下“跳入”懷舊時光。“漫步其中,能感受到濃濃的歷史人文風情。”“五一”來重慶游玩的李鬱説道。

  半山崖線步道,沿着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斑駁樹蔭與朱紅墻面相得益彰。附近居民邀約三兩好友,巷角支一棋局廝殺,墻邊沏壺老蔭茶,半天時間便過了。

  北塘峽江步道,依託嘉陵江及其支流,從北碚區澄江老街至觀音峽入口,融山、水、林、泉、峽等獨特自然景觀於一體。在這裡,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

  “山城步道,是以演繹城市年輪、傳承城市人文、方便市民出行、豐富市民生活、彰顯山水特色為出發點,將重慶特色步道打造成為綠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閒道、鄉愁記憶人文道、城市體驗風景道。”據市住房城鄉建委道路建設處副處長黃剛介紹,山城步道的特點,便是將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跡連接起來,把老街區和老城風貌展現出來。

修建在立交橋下的口袋公園,渝北區渝魯園。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

  修建在立交橋下的口袋公園,渝北區渝魯園。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

  03

  想做劉畊宏男孩女孩?

  昔日荒坡變“健身房”

  “以前這裡就是一片夾在住宅之間的荒坡,堆滿了垃圾,周邊居民苦不堪言,沒想到如今卻建成了公園。”家住龍竹路社區的王峰,如今每天晚飯後都陪着妻子,前往龍竹路社區體育文化公園溜達幾圈。

  “重慶地形崎嶇,小區之間的零散土地或雜草叢生或土石裸露,不適合單獨開發利用。”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公園管理處處長王皓敏説,通過建設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將荒坡“變廢為寶”。

  比如龍竹路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就利用場地高差,設計了兒童攀爬彩丘、下沉式兒童活動沙池;園內添置籃球場、乒乓球場等運動場地;打造一條環形跑道,設置休閒設施。園內種植有香樟樹、黃葛樹、馬鞭草、睡蓮等植物,營造出“四季見綠、兩季有花”的景觀。

  公園裏、步道間、廣場上,五彩繽紛的跑道、設施齊全的健身器械,正改變着人們的生活。

  王傳鋼所在的兩江新區禮嘉跑團群已有超400人。“我們常跑的是金海灣公園、禮嘉智慧公園、龍咀公園等。”王傳鋼説,隨着公園環境不斷優化、跑道設施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跑步運動中,大家越跑越健康、越跑越有活力。

  “近年來,重慶相當重視對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網絡的打造。”重慶市體育局副局長杜學勇&&,通過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城市體育公園的建設投用,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由“十二五”時期的43.28%提升至“十三五”時期的47.65%。

半山崖步道“紅墻”,吸引眾多游客市民慕名而來拍照打卡。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

  半山崖步道“紅墻”,吸引眾多游客市民慕名而來拍照打卡。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

  04

  想要幸福觸手可及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生活美如畫

  “人民城市”,是一道新時代城市發展面臨的重要命題,也是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必答題。它的具體評價標準,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隨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身邊的“小美”才能成就城市的大美。

  重慶以“兩江四岸”為主軸推進十大公共空間建設,濱江公園猶如一顆顆珍珠,點綴在沿岸;利用城市的邊角地,把體育元素融入居民生活,打造出一個個各具特色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星羅棋佈的坡坎崖整治點,為城市挂上一張張“綠毯”,營造出綠意空間;城市廢棄地、房前屋後等空間“見縫插綠”,打造出小而精、小而美的口袋公園。

石子山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全貌。重報全媒體記者 謝智強 攝

  石子山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全貌。重報全媒體記者 謝智強 攝

  這座城市,“不經意”間蛻變成為“公園之城”。

  “重慶擁有大量的文化遺址、生態公園、美食景點,山城步道宛如一串串項鏈,將這些寶貴的資源聯結在一起。”在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諮詢總監車潔舲看來,一批批高品質的山城步道和城市公園,讓本地人民擁有了更多可以休閒、健身的地方,外地游客也有了更豐富的線路選擇。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人民的幸福,就是城市的底色。

  幸福生活,“近在咫尺”。“大美重慶”,就在家門口。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首席記者 董進/文 華龍網攝影小組/圖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6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