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最憶小橘”出圈裂變 從一人創業到帶動百人創業

  鄉村振興和風勁吹,立足家鄉建設新農村,悄然成為“小鎮青年”追逐的風口。有的人立足本土創業,有的人返鄉創業,有的人成為了網紅,有的人搞起了直播帶貨,增收的方式越來越多,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寬。讓我們通過“五四青年節”這一窗口,走近“小鎮青年”,感知小鎮之變。

  4月末,氣溫升高,連片的橘園吸足養分,經歷花開花謝,結出米粒大的果實。樹下溝隴裏,遍地果園中,蒲公英悄然綻放,結出毛絨絨的果球。

  劉峰鑽的兩個女兒,站在溝隴裏,吹着蒲公英,衣服上沾滿花絮。孩子吹了蒲公英,又跑去追鳥兒。

  如此詩意般的田園生活,是劉峰鑽5年的奮鬥成果。

  35歲的劉峰鑽,5年前從央企辭職,返鄉創業,成為生態種植新農人,在重慶市大足區中敖鎮經營千畝橘園,全國首創蒲公英以草治草模式,又借力互聯網營銷拍短視頻走紅,打造創業孵化基地帶動百人創業。

  因貢獻突出,2019年,他入選中國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會員, 2021年獲“重慶鄉村振興十大年度人物”稱號。

  劉峰鑽是“最憶小橘”帶頭人。

  新農人

  首創蒲公英生態種養模式

  剛過去的幾個月,劉峰鑽過得驚心動魄又成就感十足。

  為差異化競爭,他的橘園種植優質新品晚熟雜交柑橘,主要為大雅耙耙柑、沃柑。因為去年遭受嚴重霜凍天氣,橘園損失慘重,今年1月,劉峰鑽和團隊就忙着給耙耙柑套袋蓋膜,順利度過霜凍天氣。只是誰也沒有想到,3月中旬,30°以上的高溫天持續多日,一些果子被曬軟,損耗率超過10%。好在高溫後,口感迅速提升,批發價漲到5元/斤。

  “今年耙耙柑進入豐産季,産量240萬斤,又實現建園以來售賣均價最高的一年。”銷售大獲全勝,劉峰鑽終於嘗到豐收的喜悅。

  5年前,從重慶交通大學水利水電專業碩士畢業的劉峰鑽,加入國家能源集團,全程參與世界抗震等級最高的水電站——大崗山水電站建設。水電站建好後,天性愛折騰的他,決定在農村創業。

  搞農業,選地、選種、種養、銷售、包裝等各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任何一個錯誤的決定都會造成巨大損失。經過5年摸索,在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指導下,橘園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生態種植技術體系,澆山泉水、施農家肥和樹下養雞……

  最具特色的還是全國首創的蒲公英以草治草模式。走進科學規劃的橘園裏,會看見蒲公英貼地生長。

  劉峰鑽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他們嘗試了20多個草種,才確定種植蒲公英。“它根係只有20cm厚,不與果根搶營養。又是多年生植物,可以讓土壤變得松軟有空隙,利於蚯蚓和微生物生長。”

  生態種植的耙耙柑,2019年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主銷高端社區,走精品路線。

  碩士畢業生變身種橘人。

  新營銷

  拍短視頻打通全渠道銷售

  新農人不僅要會種,還要會賣,這是區別於傳統農人重要的一點。

  劉峰鑽運營了一個抖音賬號,叫“最憶小橘和他的朋友們”。在200多條短視頻裏,主要有三個人的身影,劉峰鑽、呂哥、鞏文超。

  劉峰鑽辭職創業時,高中同學呂哥吳呂也從湖南核工業地質局辭職,大學同學鞏文超也辭去公務員工作,加入到劉峰鑽團隊。三個核心的創業者,呂哥負責線上銷售,鞏文超負責線下貿易,劉峰鑽負責生産和行政。

  短視頻裏,被粉絲稱作“陳奕迅分迅”的劉峰鑽是科普擔當,他總是快速又精準地普及各個種植環節關鍵點,比如,“滿樹繁花如何處理”“土壤乾旱為什麼利於花芽分化”“割草卡丁車怎麼操作”……

  也有新農人的幽默展現:鞏文超在橘園重金屬説唱,呂哥面無表情把旋耕機開翻深水溝裏,劉峰鑽用野外採的觀音子給女兒做項鏈,電視台真人秀節目在橘園歡樂錄製。

  劉峰鑽的抖音賬號粉絲已有5.3萬,且多以種植戶為主,男性佔90%以上。都説宇宙的盡頭是帶貨。對於劉峰鑽來説,對也不對。“一是對接更多的上下游資源;二是將經驗和技術分享給新農人。”

  通過4年非傳統電商實踐,劉峰鑽依靠思路創新,搭建起全渠道銷售模式。“積累了來自全國的500多個私域流量渠道、北上廣的的精品線下渠道和農旅融合採摘渠道。”

  在剛剛過去的銷售季,劉峰鑽的電商每天平均發貨2000~5000單,提前20天就賣完耙耙柑。

  在行業內打響知名度後,劉峰鑽又幫大足區的種植戶宣傳銷售五星枇杷、火龍果、蜂糖李、水蜜桃等水果。

  劉峰鑽分享最新種植技術。

  新基地

  帶動一批青年人種植創業

  今年1月,劉峰鑽的粉絲詢問:自家八百畝橘園,要不要蓋膜?劉峰鑽建議他不惜一切代價蓋膜,結果對方因各種原因沒蓋,導致果子凍傷率達30%,損失慘重……

  劉峰鑽的粉絲,大部分都是種植新手。因為在互聯網平台積累的高人氣,橘園每年都有很多青年農場主前來考察、交流。

  諮詢的人越來越多,劉峰鑽乾脆創建了創業孵化基地,開展疏果、割草、剪枝、施肥各類培訓。他每個月都會辦一期培訓班,來不了的就線上聽,來得了的就線下聽。

  就連全國首創的蒲公英以草治草模式,劉峰鑽也總結成文字,分享給種植者。

  現在,劉峰鑽的管理團隊有25人,多為城市白領返鄉創業者。另有常年在橘園的打工者150人。為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他又研究出一個反包制生産模式。

  劉峰鑽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介紹説,他們承包土地後,再將土地分片區,分包給各場場長,由場長負責工人安排及落地執行,“我們出技術、出農資,場長除每月工資外,獎金收入根據商品果的量來計算。”

  劉峰鑽還免費為當地貧困戶發放種苗,手把手扶持當地群眾掌握種植技能,帶動周邊624戶老百姓增收。

  大雅耙耙柑喜獲豐收。

  新計劃

  川渝地區建100個連鎖果園

  劉峰鑽的果園夢起於大足。經過5年發展,又在渝北木耳、永川黃瓜山建立2個直營果園,還向墊江和渝北大盛的1000畝果園進行技術性輸出合作。

  躊躇滿志的劉峰鑽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在2030年,在川渝地區,直營或者聯盟果園數量達到100個。”果園建起來後,再把果園變成網紅打卡點,聯動周邊農家樂、家庭農場、其他果園等推出新的旅游體驗項目,實現農業産業轉型升級與文化旅游産業融合的同頻同振。

  農業路上,劉峰鑽也走過彎路,比如線下果品店耗時耗力效益不高,他就果斷放棄。

  依據當工程師訓練的思維能力,劉峰鑽習慣做決策時靠數據支撐,疏果時“一個籃球大小的空間,留一個果子”,賣果時“85mm~90mm最好,大了皮厚,小了不甜。”

  5年時間,劉峰鑽有個認識越發清晰:橘園不僅承載了自己的創業夢,還有團隊的事業夢,周邊老百姓對好生活的期待。

  農村廣闊天地,農創時間漫長。劉峰鑽做好了長線奔跑的準備。返鄉創業是成功的,他將帶動更多青年農場主奔向成功。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李鳳蘭 /文 受訪者供圖

編輯: 王彩玲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15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