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專家建言兩江新區公園品質提升

  悅來會展公園。(兩江新區供圖)

  園博園。通訊員 肖英紅 攝/視覺重慶

  九曲河濕地公園。通訊員 蔣銳 攝/視覺重慶

  禮嘉智慧公園。通訊員 張國堯 攝/視覺重慶

  截至12月8日,重慶日報和兩江新區聯合主辦的“百園之城·全民問計”活動已正式啟動一週。一週以來,活動主辦方累計收到約500條為兩江新區“百園之城”建言獻策的“金點子”,公園獲得“賦能數”超過15萬。

  如何進一步為公園賦能,全面提升公園品質?近日,重慶日報記者邀請市風景園林規劃研究院院長黃建、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院長杜春蘭、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園林事業部總經理楊靜分享了各自的心得。

  他們建議:從景觀、文化、功能、智慧四方面下功夫,提升公園顏值、氣質、功能值、智慧值。

  升顏值

  用藝術化的表現手法豐富感官體驗

  景觀是公園的“門面”,大多數人對公園的第一印象,便來自公園的顏值。

  “兩江新區對公園景觀打造相當用心,‘春花’‘秋色’的特色景觀深受市民喜愛。”楊靜稱讚了兩江新區公園的高顏值,但她也指出,景觀的設計需要不斷更迭,探索更多元化的景觀呈現。

  為此,楊靜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大膽採用更多藝術化的表現手法,景觀不光可以通過眼睛來觀賞,更要能刺激不同的感官體驗;二是多從概念入手進行創新,如利用熱島效應、生態問題、心理緩釋等概念,在形成特色景觀的同時引起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三是增加不同景觀體驗,在延續“花”“葉”的植物景觀同時還可以增添“觀草”“觀石”類的體驗。

  杜春蘭將眼光放在如何提升公園與周邊環境的融洽度上。她提出,“百園之城”的100多個綠色斑塊,如何與藍綠基礎設施(指自然景觀與公共空間結合、綠色空間與水管理系統連接的基礎設施)相銜接,進而與更大的城市界面有效銜接,不僅關係到公園景觀提升,也是當今國土空間規劃視野下面臨的課題。

  黃建參與過許多公園景觀打造,他以照母山森林公園的景觀打造為例,指出景觀打造應該按照建立認知—摸清本底—形成定位—構建策略—營造場景的順序,在實施前做足功課、找準定位。

  提氣質

  文化主題要讓入園者産生美的聯想

  景觀是公園的顏值,文化則是公園的氣質。公園的文化有多重要?杜春蘭説:“景觀是底,文化是魂!”

  杜春蘭認為,公園設計和建造,要注重生態本底與人文稟賦價值的最大化。

  “最大化”並不意味着文化的泛化,文化的打造不能泛泛而談牽強附會,而是要在對場地及周邊現狀的調研和認真解讀基礎上,審慎地選擇文化主題及其呈現方式,同時要把握好空間、序列、尺度、材料等要素。

  哪些文化元素可以在公園中呈現?杜春蘭提出一個判斷依據:文化的主題要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産生美的聯想。

  由於各個公園所擁有的文化本底不同,黃建認為,公園的文化賦能要因地制宜。

  對於有歷史底蘊和遺跡的公園,要明確“講什麼”“怎麼講”“講多深”三個問題,根據公園的歷史沿革、文化背景、時代記憶來理清故事主線,通過搭建不同形式的舞&來表達公園的文化內涵,借助與周邊功能業態的聯動來加深故事影響。

  缺乏歷史文化元素的公園也有文化賦能的辦法,關鍵是要選好文化主題。

  楊靜列舉了一系列可供選擇的文化主題,包括與社會同步的科普內容,如垃圾分類、碳中和、低影響開發、災害演練等;引發思考的命題性內容,如人與自然、宇宙、生命共同體、心理健康等;根據受眾人群需求的內容,如體育、休閒、娛樂、消費、游樂等。

  增功能

  “公園+”為擴展功能打開思路

  提到公園,人們腦海中會立即浮現花草樹木、游樂設施等元素,但其實,公園並不止是一個踏青賞綠鍛煉的空間,它可以具備生態、生活、生産、消費、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

  關於公園的功能提升,有兩位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公園+”的概念。

  黃建指出,公園的功能邊際正在快速擴張,“公園+”可以打開擴展公園功能的思路。

  例如“公園+參與”。公園功能的拓展,一方面要拉近公園與市民的關係,將周邊人群日常生活和工作引入到公園,上班族可以在公園開會、團建、鍛煉,學生可以在公園開展自然教育、歷史教育,這需要規劃先行,在公園裏布局具有複合功能的場地。另一方面要讓市民參與到公園設計建設全過程中,實現人民公園人民建,人民公園為人民。

  又如“公園+社區”,可以將社區的功能融入到公園中,在公園中設置社區圖書館、便民服務站、健身步道等,作為社區功能的補充。

  “公園+産業”這一點,黃建與楊靜的觀點不謀而合。黃建認為,隨着公園與城市功能不斷融合,公園成為日常活動的“第三空間”,高端消費、文創、園藝等許多産業都可以與公園有機結合,拓展公園的産業功能。

  尤其是高端消費。楊靜認為,消費場景與游憩場景重疊是一大趨勢,光環購物廣場就是一個“公園+商業”的典型案例。現在消費者對購物環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光環購物廣場室內室外自然場景的營造,讓消費者獲得邊逛公園邊購物的愉悅體驗,成為一大特色。

  添智慧

  公園“黑科技”也要“接地氣”

  隨着大數據智能化在重慶蓬勃發展,一些“黑科技”走進公園,提升了公園管理和服務的智慧化水平,也帶給市民獨特的智慧化體驗。

  “智慧元素的運用不能是盲目的。”黃建認為,運用智慧元素的目的,是讓公園更好用、更好玩、更好看。因此,首先要從市民的角度出發,讓市民游覽更便捷,比如在公園中設置智慧導覽系統、智能查詢系統、自動售賣系統等等;同時,提升公園設施的互動性與趣味性,比如增加智能健身驛站、智能體測儀、智能步道等多種智能設施;此外,可以利用智慧元素提升公園景觀的多樣性,豐富公園的層次、色彩,延長市民游玩時間。

  杜春蘭也提示到,智慧應用要讓人們享受大自然的陽光、空氣,使公園充滿活力,避免讓公園成為各式各樣“黑科技”的堆砌。

  楊靜認為,讓“黑科技”接地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問題。楊靜説,公園中各種智慧應用場景在設計上應對受眾進行分析,選擇具有互動體驗的科技內容。如學習行為,在內容上要具有足夠的吸引力與清晰的吸引對象,並能捕捉當下熱點;游戲行為需給參與人群設置目標、指引、競爭與結果;體驗行為則需要脫離生活常規,帶有獨特的震撼效果。

  同時,楊靜稱讚了國內公園的智慧化水平:“不管是智慧設施、管理系統還是大數據平台,國內許多公園都比國外更完善。”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145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