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長江師范學院院長蔡家林:師范辦工科,是不是不務正業?

蔡家林。 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學校名片

  長江師范學院由1931年成立的涪陵縣立師范學校發展而來,立足“一山兩江”,服務“一區兩群”,打造成以“新師范”為主體、“新工科”“新文科”為兩翼的辦學格局,發展為學科門類齊全、文理基礎扎實、教師教育優勢突出的應用型大學。現有專任教師1300余人,其中正高職稱178人,博士學位教師469人。近年來,學校堅持“舉師范旗、走應用路、創特色牌”的辦學宗旨,加快應用型高水準師范大學建設步伐。

  她研制的榨菜新品種結束了重慶等地海拔1000米以上不能種植榨菜的歷史;她解決了重慶市頁岩氣開採、傳輸對智能感知技術的關鍵共性硬體需求問題;短短5年,她獲得國家自科基金立項43項、國家社科基金立項53項。她就是位于重慶市涪陵區的長江師范學院。

  一個地方院校為何有如此強大的科研動力和實力?對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長江師范學院有怎樣的思考和行動?帶著疑問,10月25日,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了長江師范學院院長蔡家林。

  為什麼師范學院要設新工科、學院?

  對接重慶支柱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需求,向應用型高校轉變

  重慶日報:提起師范院校,人們往往認為就是培養教師的學校。但是,近年來長江師范學院為何組建了包括現代農業與生物工程學院等好幾個新工科學院?

  蔡家林:近年來,我們堅持“舉師范旗、走應用路、創特色牌”的辦學道路,發展為一所多學科、應用型的師范大學。

  目前學校共有59個專業,師范專業只有13個;工科專業有21個,佔35%。特別是近年來,學校先後建設了一批新工科學院。比如,組建了機器人工程學院,發展“機器人工程”“智能制造”等新工科專業;組建了大數據與智能工程學院,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

  重慶日報:學校為什麼這樣做呢?怕不怕別人説學校“不務正業”?

  蔡家林:學校組建新的學院、設置新工科專業,就是要培養更多具有創新能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而且,開辦工科專業也是學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必然選擇。

  我們從2009年開始探索地方應用型高校發展道路,如今,學校形成了以“新師范”為主體、“新工科”“新文科”為兩翼的專業布局,對接重慶支柱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需求,構建了“教育科學與教師教育、生物工程與現代農業、資訊科學與裝備制造”等6大學科專業集群,著力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産業的能力水準。

  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結束重慶等西南地區3月下旬至4月上旬無鮮嫩榨菜上市的歷史

  重慶日報:作為一所市屬院校,長江師范學院在服務和推動重慶地方經濟發展方面有怎樣的思考和實踐?

  蔡家林:這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工作。學校聯合相關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江上游龍眼荔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打造“貴妃荔枝”特色品牌,為涪陵搶佔長江上游龍眼荔枝産業的中心位置、核心地位貢獻力量。

  此外,學校位于榨菜之鄉——重慶涪陵。我們研制的榨菜新品種結束了重慶等地海拔1000米以上地區不能種植榨菜、重慶等西南地區3月下旬至4月上旬無鮮嫩榨菜上市的歷史。

  重慶日報:您是想説,長師的創新發展都是與地方經濟緊密聯繫的?

  蔡家林:是的。例如,我們學校與中石化重慶涪陵頁岩氣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共建“頁岩氣産業創新研究院”,共同研發關鍵技術,形成頁岩氣勘探和開發領域的科技優勢。

  此外,現代中醫藥産業是涪陵的三大支柱産業之一,我們與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太極集團涪陵制藥廠等單位合作,共建了“中醫藥産業技術研究院”,推動涪陵中醫藥産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學校還聯合華晨鑫源汽車等重點制造企業,依托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共建“裝備制造與新材料創新研究院”,推進重慶汽車産業集群式、規模化、高品質發展。

  怎樣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創新人才?

  實行個性化培養,每年有近60%的學生選擇留在重慶

  重慶日報: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人才是關鍵,長江師范學院如何培養時代需要的創新人才?

  蔡家林:教育要與新時代同頻共振,才能實現高品質發展。為此,學校在人次培養形式和方法上做了新嘗試。

  譬如,探索建設卓越實驗班,實行個性化培養;組織學生參加科學研究項目訓練,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和學術精神。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中心”,開展創新創業技能培訓;推動涪陵環長江師范學院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促進優勢學科與涪陵及周邊區縣重點産業的深度融合。

  這些舉措成效顯著,近5年,學校獲得國家自科基金立項43項、國家社科基金立項53項。目前學校有在校生2.3萬余名,今年有5800余名學生畢業,有近60%留在重慶,畢業生的就業率近幾年都在94%左右,在重慶高校中位居前列。他們中還涌現出黨的十八大代表周曉琳、十九大代表石君等一大批各行各業精英人才。

  重慶日報:作為“一區”連接、輻射“兩群”戰略支點的唯一本科院校,長江師范學院如何定位未來的發展?

  蔡家林:長江師范學院將堅持師范性、教學型、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聚焦一個目標(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強化兩大特色(師范性、應用型),實施八大工程(思政導航、學科引領、教學提質、人才提升、校園靚化、開放賦能、治理增效、民生保障),力爭到2025年,建成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高水準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穩居全國師范院校排名50強,躋身西部地方師范院校前列。

  記者手記

  清晰定位 “小塊頭”也有“大智慧”

  長江師范學院似乎並不“高大上”,但是,她依然備受關注。

  她關心民生,研制的榨菜新品種有了更長的“上市期”;她精研技術,解決了重慶市頁岩氣相關技術的關鍵共性硬體需求問題;她清楚自己的短板、明白自己的優勢,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大膽開設新工科建設,堅持師范性、教學型、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特色。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不追求花架子,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幹事情。

  長江師范學院不斷發掘自身潛力,結合當地産業發展需求,穩步調整專業設置方向,使人才更加高效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所作為、有所不為。這或許就是她的成功之道,也是她的智慧所在。

  本報記者 匡麗娜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2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