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正式組建成立,一個統一規範、公開透明、服務高效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在京誕生。建機制、優服務,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一年後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2022年,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四大板塊全年共完成交易項目數量32493項,總交易額突破萬億元。
推動公共資源領域“一網通辦”
打開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台網站,記者看到,各市場主體可以隨時通過平台享受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同時,監管平台、金融服務平台、北京市評標專家庫管理系統、綜合交易系統和智能場地管理系統等信息系統,也被統一納入了公共資源信息化建設運行體系。
“打造全市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能夠推進招標投標全流程電子化,推動公共資源各領域‘一網通辦’,提高招標投標透明度、規範性和便捷性。”相關負責人&&,例如,在房屋建築和市政工程全流程電子化項目中全面推行遠程在線開標,政府採購項目穩步推動全面實現公開招標方式的全流程電子化,全力保障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據統計,2022年全年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工程招投標、政府採購、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産權交易等四大板塊,全年共完成交易項目數量32493項,總交易額達10225.62億元。金融服務平台共為各領域551個項目的766個投標人開具電子投標保函4053個,同比增長29.36%,涉及保證金總額6.85億元。
降成本優服務實現“全城通辦”
“推廣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金融服務平台應用,積極推進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擔保金融服務平台與相關金融機構的合作,還能夠降低交易成本。”上述負責人説,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推動實現了全市範圍數字證書(以下簡稱“CA”)互認,並協調第三方落實CA及電子印章線上辦理,實現了全市開評標場所資源“有限開放”條件下的“全城通辦”。
此外,本市探索了多層級、多部門、跨領域的集中採購機構競爭機制,豐富了政府採購領域及公共資源交易業務的多元化發展,維護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與此同時,全流程電子化招投標的數字化、智慧化應用也在升級。據介紹,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發上線了“冒煙預警”功能,能夠依規則、按頻次、分等級為監管部門提供項目招投標活動風險點預警,推動公共資源交易向零時延“預警式”智慧監管發展。
在完善各類項目交易規則方面,房屋建築、市政工程類項目加強了招投標過程服務監管;交通工程高速路新改建類項目、城市道路養護類項目實行了全流程電子化交易;水務工程項目強化了招標文件、招標公告等環節事中事後監管……一樁樁一件件交易規則的完善,推動了相關工作的落地見效。
建立交易服務“綠色通道”
順利完成2022年商品住宅用地集中供應工作,為城市副中心、亦莊新城、石景山區等優化完善城市功能提供積極推動力量;完成涉冬奧的7個項目評審工作,以及近100個涉冬奧採購項目採購代理和服務保障任務;深入推動京津冀深化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合作……2022年,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成績不斷,2023年,改革仍將繼續。
據介紹,2023年開年,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已通過6項舉措建立交易服務“綠色通道”。例如,服務保障工作專班成立,統籌部署重點工程項目服務保障;專人負責工作機制建立,將對納入市重點工程的項目安排專員對接,提供“全過程”服務;開評標場所資源統籌調配,招標人可提前預約開評標場地;第三方業務服務暢通,第三方服務機構24小時保障值守,讓公共資源交易第三方服務隨時辦、安全辦、省心辦……
相關負責人&&,下一步,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將持續為重大項目招標投標活動提供堅實保障,助力增強市場主體投資預期,為實現一季度經濟社會發展“開門紅”加碼發力。(記者 鹿楊)
(原標題:四大板塊服務透明高效 年交易總額破萬億元 北京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曬亮眼“成績單”)
-
北京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曬亮眼“成績單”
2022年,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四大板塊全年共完成交易項目數量32493項,總交易額突破萬億元。
-
北京市新建住宅將全面執行綠色二星級及以上標準
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和市財政局日前聯合製定了《北京市建築綠色發展獎勵資金示範項目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細則(試行)》),以深入推進本市建築綠色發展,規範建築綠色發展市級獎勵資金示範項目管理。
-
北交所做市交易20日啟動 市場流動性有望改善
為進一步推進市場改革創新,完善市場交易制度,增強市場活力韌性,北交所於2023年2月20日正式啟動股票做市交易業務。
-
打造全新消費版圖 朝陽年內再打造十大商業綜合體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朝陽區獲悉,朝陽區今年有十大商業綜合體計劃改造、建成、開業。北苑路商圈的龍湖北苑天街項目定位都市理想生活中心,計劃引進近260個品牌,全業態、全時段解鎖區域理想生活。
-
推動開展技術攻關 北京將培育20個左右創新聯合體
為探索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北京路徑,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發改委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北京市創新聯合體組建工作指引》,推動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基礎前沿技術攻關,探索開展有組織科研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