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在密雲農田上愜意飛行。(宋會強攝)
又是一年遷徙季,大批候鳥陸續抵京。在密雲潮河畔的一片農田裏,迎來一位稀客——大鴇。村民對周邊剩下的10多畝玉米田開展搶收,給大鴇及即將到來的候鳥們騰出寬敞的棲息地。目前,這只大鴇仍在密雲停留,可能在京越冬。
前兩天,密雲區護鳥志願者郭耕和宋會強在觀測候鳥時,驚喜地在一群短嘴豆雁中發現了一個灰棕色的身影。借助鏡頭拉近一看,灰色的脖子細長,棕黑相間的花紋鋪滿背部,灰底的翅膀上帶着白色斑點,仿佛鑲了一圈珍珠,又黑又圓的眼睛正機警地環顧四週。“是大鴇!”在遠處觀測的宋會強連忙按下快門,記錄下珍貴的影像。
大鴇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極為珍稀。“大鴇的出現,讓大家感到特別開心,但並不意外。”密雲區園林綠化局調查隊隊長張德懷告訴記者,去年11月初,就曾有志願者在密雲觀測到大鴇的身影,今年3月初,大鴇北遷時又來到了密雲歇腳,並且在這裡待了一週多的時間。“我們估摸着今年大鴇還會來,所以提前做了一些準備,在最近幾天加強了監測。”
此次大鴇在密雲落腳的地方是一片農田,面積約800畝,緊鄰潮河,距離密雲水庫也不遠,每到秋冬季節,常有成群的候鳥飛抵此地。在此之前,密雲區園林綠化部門和鎮、村已經做了一些準備工作,搶收農田中的玉米,為即將大批到來的候鳥騰出棲息地,同時在田裏預留食物。
沒想到的是,搶收工作完成在即,大鴇突然出現了。擔心收割機的聲音會嚇跑它,張德懷立即&&屬地。第二天一早,趁着大鴇沒在農田裏,鎮政府趕緊組織搶收,並在田間遺留了一些玉米補飼,給大鴇以及即將到來的大批候鳥創造更安靜、寬敞的棲息地。
為候鳥騰出棲息地,此前曾有過嘗試。2020年,園林部門曾在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內選取了100畝的近水灘塗地,開展割灌以便於大型涉禽起飛和落地,並向其中拋灑5000斤玉米,補充食源。此舉使調查隊首次觀測到120多只的白枕鶴種群,刷新北京地區近幾年的觀測紀錄,灰鶴數量也有了明顯增加。
去年,由於夏季降水充沛,密雲水庫的蓄水量上升,水位上漲導致臨近水邊的灘塗地被淹沒,園林部門經過調查後,推測潮河畔的大片農田是比較理想的棲息地,對這裡進行了重點觀測和保護。如今大鴇出現的地方,正是這片農田。“從去年底到今年開春的候鳥遷徙季中,我們在這裡觀測到了3000多只豆雁、2000多只赤麻鴨、100多只白枕鶴。”張德懷説。今年3月中旬,這裡還觀測到20隻國寶級珍禽白鶴,係北京地區近十年來記錄到的最大的白鶴種群。
張德懷介紹,由於密雲良好的生態環境,每年候鳥遷徙時都能觀測到很多的珍稀鳥類,在密雲出現過的鳥類達到404種,包括20種國家一級、6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眼下正值候鳥遷徙的高峰期,在眾多老朋友中,他們又有了一些新發現。“比如栗鳶,今年首次出現在北京。此外,我們正在監測一個畫眉種群,它們已經在密雲停留了很久,如果順利過冬,代表它們已經成了北京的留鳥,這也是一個新紀錄。”張德懷説,目前,密雲各鎮林業工作人員、村級護林員、網格員、觀測志願者等基層巡護力量正嚴陣以待,為候鳥護航。(記者 王可心)
(原標題:遷徙季到來,大批候鳥陸續抵京 密雲搶收糧食為大鴇騰出棲息地)
-
石景山上靈根古柏有了保護小區 將向市民開放
碧霞元君廟擋墻前的古側柏受到悉心照料,古側柏周邊的雜樹已被清理。在完成保護性修繕之後,石景山古建群和古樹保護小區將向市民開放,讓更多人領略“靈根古柏”的魅力,了解和保護古樹。
-
大批候鳥陸續抵京 密雲搶收糧食為大鴇騰出棲息地
遷徙季到來,大批候鳥陸續抵京 密雲搶收糧食為大鴇騰出棲息地。
-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加速推進 取得階段性進展
近期,光源項目的加速器、光束線站建設接連取得階段性進展。
-
“周末藝聚”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化多元化
一場“行走的中軸線”戶外參與式演出在永定門城樓下開啟,這也是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周末藝聚”藝術推廣活動推出的特色體驗之一。“‘周末藝聚’從倡導大家‘來藝術中心度周末’到倡導劇院‘全天候開放’,讓藝術與生活無縫連接。
-
屋頂觀星基地現身購物中心
天文愛好者又多了一個好去處。屋頂的星球樂場以丘陵地貌呈現,白天,陽光通過彩虹機內的鏡片,折射出七色光。凱德MALL·太陽宮還與中科院計量科學研究院碩士、天文科普教育者韓越揚合作推出“探索月球機器人”主題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