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密、交通堵、學校少、看病難、購物難、環境差……在京城北部回龍觀、天通苑地區,85萬多居民曾被這樣的大城市病所困擾,百姓們形象地把這裡稱作“睡城”。
如何喚醒睡城?成為了回天地區的頭等大事。
從2018年開始,北京啟動回天行動計劃,170余個重大項目接續落地,還給居民一個“出行便捷、生活便利、環境優美、溫暖舒心”的活力新回天,初步建成宜居活力新城,近九成受訪居民給回天地區的生活環境和配套設施提升點讚。
喚醒“睡城”
第一件事是補短板
20多年前,回天地區興建大批經濟適用房。市民劉先生是搬進回龍觀龍躍苑小區的第一撥居民。他的印象裏,後來20年,回龍觀人越來越多、路越來越堵。
“就在這睡個覺,別的事都得出去幹,能不堵嘛!”以他為例,自己上下班都得開車20公里,孩子擇校去城裏上學,老婆周末回西單逛街……根本原因都是回天的資源不夠好。
想要喚醒睡城,第一件事便要補短板。
“五年來,市區街三級統籌聯動、強化創新,從需求端出發,將居民最關心、需求最緊迫的學位、床位、車位等問題轉化為170余個重大項目。”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這些項目通過統籌謀劃、滾動實施,不斷補齊回天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品質、城市活力。
回天有路,市政道路高峰時段擁堵指數同比下降8.6%,區域綠色出行比例提高20%,初步建成“一縱一橫”“五通五暢”的主幹路網骨骼脈絡,打通龍域環路等斷頭路,開通全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
回天有教,兩輪行動計劃針對區域學位缺口共實施教育類項目40個,將新增學位約2.8萬個,目前23所幼兒園及學校已建成,先後引入清華附小、人大附中等名校名師,實現“有學上、上名校”……
回天有醫,20個項目可新增醫療床位2000張、養老床位近400張,目前已建成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等5個醫療項目,投用8處養老設施,建成21個養老驛站,提供80多項養老服務和老年文體活動……
回天有綠,建成投用京都兒童醫院南公園、天通藝園、賀新公園、回龍觀街區公園等10個項目,公園綠地增加到629公頃,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遠超全市平均水平,實現“多點開花、出門見綠”……
聯動發展
助力“睡城”變“産城”
天通苑中部核心區,18萬平方米的天通科技園正在陸續亮相。這是天通苑第一個産業園區,已經有80多家企業入駐,帶動就業人口近千人,約60%員工實現家門口上班。
去年搬到天通科技園的零偏科技公司總經理宋華看上了“睡城”的優勢:“‘睡城’裏肯定人多,人多就意味着人才多,對於我們這樣的小公司,更容易招到合適的員工。”
“睡城”從來都不缺人才:天通苑內40萬人口中有35萬就業創業人群,以從事IT高級工程師、TMT“碼農”、科技服務業白領等人才居多。然而,目前天通苑大部分的就業人群都流向中關村、望京等地。
補短板、強弱項的同時,回天地區更需要引入活力,“回天有業”是關鍵一步。在兩輪行動計劃的推動下,回天地區不斷提升社區創新創業功能,初步建成特色産業集聚區。目前,已累計建成騰訊眾創、龍域中心、科教中心等雙創載體24家,增加雙創空間近60萬平方米;設立“三大母基金”,精準投資回天成長型項目團隊45家,累計投資5.84億元,成功培育智行者、小鳥科技等一批潛力企業。
“本市也在強化回天地區與未來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的聯動發展,積極承接引進高端産業業態。”相關負責人説,回天地區基本完成“北四村”拆遷騰退,為生命科學園三期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建設小米智慧工廠、華輝安健生産基地等十余個重大産業化項目,落地投産小牛電動、交大思諾等高精尖企業。
回天地區改造提升龍域、龍德和龍澤三大商圈,打造“夜京城”北部生活圈,動態織補便民網點140余家,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實現全覆蓋;回天有樂完善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成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等2處區域級文體設施,天通苑南等4個街鎮級文化中心,通過引進專業運營團隊,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回天有我”
探路超大社區基層治理
霍營街道的“霍營管家”、天南街道的“潘東工作法”……幾年的時間,回天地區已經樹起來多個基層治理品牌,“五方共建”機制解決好居民“煩心事”。
“回天地區是北京大型社區治理的試驗田。”相關負責人説,兩輪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回天地區實現了從“小我”到“大我”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拓展,探索了“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居民共治、科技賦能”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圍繞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35家市級部門、70余家區級單位赴回天地區報到服務超3500次、超1.7萬人次,全力協調保障重點任務項目實施;累計辦理12345訴求超24萬件,回龍觀、史各莊、龍澤園3個治理類街鎮全部退出市級督導,實現了回天地區“治理類”清零摘帽;搭建社區協商議事廳、網絡議事等居民議事平台,累計建成社區協商議事廳示範點12個,創建樓門院治理示範點35個……
相關負責人説,未來將深入推進回天行動計劃實施,讓群眾有獲得感,每年都看到新變化,加快建成與首都城市發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記者 曹政)
(原標題:回天地區從大城市病突出的“睡城”蝶變為活力宜居新城 170余個重大項目落地補齊“回天”短板)
-
治大城市病 170余個重大項目落地補齊"回天"短板
回天有醫,20個項目可新增醫療床位2000張、養老床位近400張,目前已建成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等5個醫療項目,投用8處養老設施,建成21個養老驛站,提供80多項養老服務和老年文體活動……
-
北京: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開展
9月24日,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在北京時代美術館開展。
-
國慶節期間部分道路將交通管理
市交管局發布消息,10月1日至7日,對本市部分道路採取交通管理措施。根據通告,天安門廣場地區於10月1日0時至10月7日24時,廣場東側路、廣場西側路禁止車輛通行(持專項活動通行證的機動車除外),過往車輛(含公共電、汽車)可繞行正義路和人民大會堂西路。
-
先農壇耤田飄香迎秋收 觀眾識五穀體驗收穫樂趣
今天上午,位於先農壇的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舉辦秋收活動,十組家庭受邀走進耤田,親身體驗農耕文化,分享收穫樂趣。
-
北京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吸引行業139家企業進駐
記者日前探訪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發現,園區除了政策支持,還擁有全球日加氫量最大的加氫站、涉氫公共測試平台、氫能産業孵化器以及相關的配套服務和應用場景,共同構成“氫能綜合創新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