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 題:讓傳統醫學緊密擁抱現代科技——十年來我國中醫藥科研創新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李恒
建設1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中醫類國家醫學臨床研究中心、40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布局建設17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3日舉行的國家衞生健康委新聞發布會信息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穩步增長,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結合日益緊密,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迎來新機遇。
中醫藥科研創新成果豐碩
十年來,中醫藥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吳振鬥介紹,國家中醫藥局打造了15個國家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和20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遴選了149名戰略型領軍人才岐黃學者、100名青年岐黃學者。
創新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説,十年來,通過臨床和機理研究,中醫藥在治療缺血性中風、非小細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見多發病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一批中醫藥特色治療方案。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通過科研篩選出‘三藥三方’,快速建立起第一道防線,為取得抗疫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李昱説。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回答了經穴特異性等一批重大中醫理論問題,推動建立了中醫絡病學、中醫體質學等新學科,豐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多措並舉加強中藥質量安全
中藥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中醫療效發揮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採取健全完善中藥質量標準體系等多項舉措加強中藥質量管理,中藥質量持續提升。
“國家持續加大中藥標準研究投入,構建了更加符合中藥特點的評價體系,推動完善了2020年版中國藥典等國家標準以及相關行業標準。”李昱説,“十三五”期間,我國主導制定頒佈了37項中藥國際質量標準,促進了中藥産業競爭力和行業治理能力的提升。
同時,我國加強中藥材源頭質量管理,多部門協同配合,多措並舉,充分運用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成果,優化中藥材産區布局,建設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生態種植基地,促進中藥材規範種植和生態種植。
此外,我國深入開展中藥安全性研究,闡釋中藥毒性原理,構建中藥臨床安全風險評控系統,促進臨床用藥安全。
針對疾病特定階段、特定人群,開展中藥、中西藥聯用研究,明確用藥指徵;成立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構建中成藥多維度評價技術體系,開展中醫藥優勢病種循證評價;建立完善中藥飲片處方專項點評制度……系列舉措促進了臨床合理用藥。
將持續創新融入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
深入開展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加快推進中醫學術活態傳承、研究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我國實施一系列中醫藥古籍保護、研究與利用的重大工程,推動建設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數據庫和保護制度,進一步完善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體系。
“鼓勵西醫學習中醫,多學科交叉融合,把傳統的中醫藥學和現代醫學融合在一起,進行科學有效傳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香美介紹,推進標準化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的編制,有利於讓更多西醫科學運用中醫藥理論和方藥,尤其是中成藥,也有利於讓更多基層醫師提高診療水平。
中醫藥創新離不開人才培養和創新驅動。屠呦呦研究員是老一輩科學家的傑出代表。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楊洪軍介紹,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招收九年制“屠呦呦班”,為培養高層次、複合型人才探索路徑;同時,多措並舉,築牢人才培養根基。
-
北京市屬公園22組花壇大美亮相
北海公園“山河錦繡”花壇。玉淵潭公園“綠水青山”花壇。(記者 代麗麗)記者從市公園管理中心獲悉,22組花壇、35組園林小品將在頤和園、天壇公園等11家市屬公園及中國園林博物館呈現,近8萬平方米花卉環境扮靚金秋十月,喜迎國慶佳節和黨的二十大到來。北海公園的“山河錦繡”花壇以屏風造型展現祖國青山綠水、旭日東昇的美好祥和景象。
-
國慶本地游周邊游成主流 旅游産品迎預訂高峰
攜程旅行網數據顯示,從中秋節開始,國慶假期旅游預訂進入穩定增長階段,日均訂單增速超過30%;從當前産品預訂趨勢看,提前半個月的預訂還是以長線游為主,周邊游本地游預訂正進入升溫階段。
-
24日起可查詢2022年法考客觀題考試成績
根據該公告,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部門,確定2022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客觀題考試合格分數線。
-
科技館新展詮釋“互聯5G時代”
昨天,中國科技館“互聯5G時代”主題展覽開幕,採用了虛擬演示等多種展覽方式。展覽位於科技館主展廳三層B廳,展示面積為1500平方米,內容涵蓋了移動通信發展歷史、5G關鍵技術原理、5G萬物互聯應用場景以及未來技術展望等多方面內容。
-
北京:鼓勵公共文化設施延時錯時開放
條例提出,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整體進行統一規劃、建設的,應按照有關規定標準,規劃、建設和移交配套公共文化設施。為了方便市民群眾,條例規定,公共文化設施應當根據其功能、特點以及服務對象的需求,合理確定開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