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中秋,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寄託着中華民族的浪漫情愫。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有一位外國老人,已經連續50年歡慶中秋節。
他叫比爾·波特,一位癡迷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家和譯者。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每逢中秋之夜,他都要把酒吟詩、坐邀明月。
他鍾愛中華傳統文化,尤其癡迷於中國優美的古詩詞。
多年來,憑着一腔興趣,他將近2000首中國古詩詞翻譯成英文,讓全世界的讀者共同來品讀其中的韻味。

他游歷中國的名山大川,探尋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記,並將自己的感受和見聞撰寫成書。
波特出生於美國加州一個富裕家庭。他説在很小的時候就厭惡紙醉金迷,渴望過一種寧靜、樸素的生活。
青年時期的波特,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中國文化,並走入中國古詩詞的世界。他説,仿佛找到了精神家園。

他認為中國古詩詞意境悠遠、動人心弦。他喜歡陶淵明的超脫,也喜歡蘇東坡的豁達。
波特至今已出版近30本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書籍和譯著。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西方人愛上中國文化。

他説,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
他説,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能給世界其他文明提供豐富的滋養。
記者:王健、魏夢佳、馬曉冬、趙晨捷
實習生:楊雅蘭
編輯:陸燁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北京分社
聯合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北京要聞
-
北京西城區大柵欄街道 百姓心事放在“圓桌”上説
幾張小方桌拼成大“圓桌”,居民張江萍提問,大柵欄街道全響應指揮中心負責人記錄。” 話音剛落,坐在對面的大柵欄街道辦主任蘇繼洋看了看老年餐廳的負責人,示意他解答。工作機制形成非一日之功,早在“圓桌工作法”形成前,大柵欄街道“居民議事廳”已經議事多年,無奈多是居民討論,少有對口負責人直接參與。
-
從北京到曹妃甸 “大國重器”再立新功
記者了解到,在DL330被再製造之前,已有另外三台盾構機從北京地鐵工程中退役,經過再製造之後發往國內其他地鐵項目。被譽為“渤海明珠”的曹妃甸,是河北省“十四五”期間重點打造的新興沿海增長極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北京産業項目轉移的重要承載區。
-
東六環改造工程 6層樓龐然大物即將“重見天日”
記者來到中間井內,在北側接收口的地下連續墻後面,“京華號”盾構機的刀盤已露出半個“腦袋”。金海林介紹,中秋節期間,項目部食堂自製了月餅發放給每個工人,這兩天還加了幾道好菜慰勞大家,讓工人們感受到節日的溫暖。
-
北京9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4例
9月10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97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曉峰介紹,9月9日0時至24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4例,均為隔離觀察人員。
-
170盆盆栽桂花清香四溢 百年古桂中秋亮相頤和園
“古桂飄香”是秋日頤和園的一個文化符號,不少首都市民都會選擇在頤和園裏賞桂花、過中秋。”頤和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一度的“頤和秋韻”桂花文化展,是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盆栽桂花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