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虹橋上與眾不同的石獅,左前爪捂腹、右前爪似摸頭撓癢

故宮養性門前的鎦金獅

天安門金水橋旁的石獅

正陽門箭樓西側的石獅

在太和門前廣場上,游客與銅獅合影留念

梁欣立在壽皇殿宮墻外調查“笑面獅”
編者按
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是北京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使命和職責。中軸線的保護、文物騰退開放與申遺是打造傳統文化典範之城的重要內涵,是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要求的重要抓手。從本期起,本報將在“領航中國”專欄推出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蹲點調研的方式,展現中軸線壯美的空間秩序和五年來申遺保護的不凡成就。
最近五年,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展,推進中軸線申遺工作先後寫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本市先後完成了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皇史宬、宏恩觀的騰退工作,修繕開放了景山壽皇殿建築群,完成《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産名錄文本》。國家文物局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項目。
中軸線不僅是宏大的歷史篇章,還蘊藏着具象精微的工匠智慧。近年來,更多公眾參與到中軸線遺産保護,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秘書長、《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古獅》作者梁欣立研究發現,北京現存的二百多處古獅造像,是古代工匠的傳世之作,其中的精品多分佈於中軸線建築群。近日,北青報記者對中軸線上的古獅進行了實地探訪,通過形態各異的古獅感知中軸線上的遺産之美。
正陽門城樓石獅來自大明門
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串連起萬寧橋、景山、故宮、天安門、太廟、社稷壇、正陽門、天壇、先農壇等19處遺産點。據梁欣立介紹,中軸線上現存的古獅,主要分佈在正陽門至壽皇殿一線。
始建於明代的正陽門,現存有四對古獅。北青報記者近日沿中軸線採訪,在專家的指導下看到,正陽門箭樓南門外的一對石獅,身軀高大、怒視前方、舌頭上舔、獠牙鋒利,是北京中軸線上現存最南端的古石獅。梁欣立查閱老照片發現,上世紀前二十年,這對石獅立於正陽門箭樓與城樓之間,後移到現在的位置,成為了“京城第一守門古石獅”,其具有明代石獅的特徵。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箭樓東西兩側的下口處,各置有一對石獅,一對向東、一對向西。據梁欣立介紹,這兩對古獅來自圓明園和功德寺。
箭樓北側的城樓,是北京雨燕的棲息地,城樓南門外矗立着一對高大的石獅,氣勢威武,莊嚴肅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梁欣立查閱史料發現,這對石獅原先是正陽門以北大明門的守門獅,大明門是皇城的南大門,清代改稱大清門,民國時期更名為中華門,1958年拆除中華門,這對石獅移至正陽門城樓北側,1977年移至城樓南側並保存至今。
金水橋畔的明代石獅範本
從正陽門向北來到天安門,天安門初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青報記者看到,在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南北兩側,矗立着兩對石獅,其形制大小相當,加上底座高近3米,東側戲球的為雄獅,西側戲小獅的為雌獅,這兩對石獅擁有不怒自威的霸氣,是天安門前重要的裝飾物,常有游客與之合影留念。
梁欣立認為,金水橋畔的石獅,是明代雕刻石獅的典範,後世幾百年來,北方地區雕刻石獅多以此為範本,並衍化出多種石獅造型的派系。
和正陽門的石獅一樣,天安門前的石獅也曾移位。據梁欣立調查,1950年為籌備國慶節游行,游行大道擴建工程委員會認為,金水橋旁的石獅和華表均要移動,從而讓出更寬的路面,這一建議得到黨中央和北京市領導批准,梁思成先生也&&贊成,但叮囑“必須保護文物絲毫不受損壞”,移獅工作從8月2日開始,8月15日全部完成,文物並未受損,還借機進行了小修小補。
每到國家舉辦慶典活動,天安門前的石獅就會成為萬眾矚目的歷史地標。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2021年7月1日建黨百年大會都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這兩對石獅成為重要歷史節點的“見證者”。
太和門前銅獅“見過世面”
北青報記者從天安門向北步入故宮博物院,一對高大的銅獅鎮守在太和門前的廣場上。這對銅獅高大雄偉、工藝精湛,不時有游客與之合影。據梁欣立介紹,這對銅獅身處皇宮,在風霜雨雪中見證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堪稱是對“見過世面”的獅子。
1918年11月28日,這對銅獅見證了北洋政府在太和殿廣場舉行中外軍隊閱兵,慶祝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戰勝國。1945年10月10日,在太和門前的廣場上,這對銅獅見證了中國人民接受日本侵略者戰敗投降的全過程。
望柱上的石獅活潑可愛
除了威風凜凜的守門獅,中軸線上還有玲瓏多姿的望柱石獅。
故宮內的斷虹橋,是西華門內金水河上一座單孔石橋。斷虹橋共有二十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雕蓮花紋須彌座,座頂雕刻形態各異的石獅,共有大小三十三隻,有的石獅身背小獅,有的捧腹撓癢,造型生動活潑。斷虹橋已成為故宮的經典打卡地,游客絡繹不絕。隨後,北青報記者來到東華門,東華門內金水河上橫跨着一座單拱券石橋,石橋初建於明代,每側護欄有八根望柱,柱頂的束腰蓮花座上,蹲坐一隻石獅,共計十六隻。
在《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古獅》一書中,梁欣立對斷虹橋、東華門內石橋上每只小獅的造型、現狀進行了記述。“斷虹橋精美的石欄板、神態各異的石獅,經歷數個朝代保留至今實屬不易,堪稱北京古橋中的雕刻之冠。”梁欣立説。
中軸線上的古獅材質多樣
除了石獅、銅獅,北青報記者在故宮乾清門、養心門、寧壽門、養性門前看到,各有一對鎦金古獅,金光閃閃的外表頗為引人注目。“腳踩繡球的是雄獅,戲耍小獅的是雌獅。”在乾清門前的鎦金獅子旁,一名小朋友和家長交流説。
據了解,打造鎦金獅採用拔蠟法,鑄造出銅獅身軀主要結構,用鍛銅法和薄銅片鍛造法鑲嵌上裝飾件。組裝成型後,銅獅表面磨刷拋光處理,用水銀把黃金末熔成泥狀,均勻地塗抹在拋光過的銅獅上。然後把涂有金泥的銅獅架起來旋轉用炭火烘烤,再經過多道工序,最終拋光後就成了金光閃閃的鎦金獅。
壽皇殿宮墻外的獅子會笑
離開故宮沿中軸線繼續向北,北青報記者來到景山公園,公園北部的壽皇殿是中軸線上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用來供奉皇家祖先牌位。在壽皇殿宮墻的城磚門外,矗立着一對“笑面石獅”,和大多數神情嚴厲的守門獅不同,這對石獅雙目圓睜,寬大的獅口半張,好像在對游人咧嘴大笑,栩栩如生甚是可愛。此外,中軸線上大部分古獅為蹲式,而這對石獅呈趴臥姿態,造型更顯穩重。參考壽皇殿的歷史,梁欣立判斷這對石獅雕刻於清代的可能性較大。
梁欣立告訴北青報記者,1956年至2013年,壽皇殿由北京市少年宮使用,這裡的古建築、古獅曾為北京市廣大青少年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
對話
中軸線古獅等級最高 整體環境逐年向好
從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到今年國家文物局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項目,近十年來,本市穩步推進中軸線遺産保護工作,眾多專家與市民積極參與遺産保護,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秘書長梁欣立便是其中之一。
北青報:您從何時開始關注中軸線上的古獅?
梁欣立:2020年,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組織編寫“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這套讀物共16冊,其中關於古獅的一冊安排由我撰寫。我曾著有《北京古獅》,對北京現存古獅多有走訪,在原先調查的基礎上,我開始對中軸線上的古獅進行回訪和整理。
北青報:古獅和現代雕刻的獅子有何不同?如何判斷古獅的年代?
梁欣立:古今對比,古獅雕刻更精細,形態飽滿,線條流暢,反映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而且更具歷史滄桑感。但專門記載古獅的文獻較少,我主要是通過形制判斷古獅的年代,例如元代雕獅比較簡潔,明代獅子外形兇猛,清代獅子裝飾華麗。
北青報:中軸線上有多少古獅?
梁欣立:出於各種原因,中軸線上的古獅很難數清。例如正陽橋望柱上的石獅,老照片顯示大約有48隻,但1915年前後皆被拆除;故宮堆秀山有一對石獅馱石盆,石盆外側雕刻有多只小獅,但游客很難靠近去數。因此要搞清中軸線上現存古獅的數量,還需要更為精細的查訪。但可以肯定的是,中軸線匯聚了明清時期古獅的精華,在北京乃至全國範圍,中軸線上古獅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研價值都是最高的。
北青報:您在調查古獅過程中有哪些收穫?
梁欣立:因為中軸線申遺,讓我有機會專注於研究中軸線上的古獅,從而觸碰到中軸線歷史的更深處,並著成《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古獅》,希望能對中軸線的申遺保護有所貢獻。這套讀本在2021年出版後,有廣播電台、圖書館邀我講述中軸線上的古獅,能和公眾分享一些鮮為人知的中軸線故事、傳播保護文物的理念,我從中收穫到很多快樂。
北青報:從2012年北京中軸線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到今年整整過去十年,您感覺中軸線的風貌發生了哪些變化?
梁欣立:近十年來,能感覺到中軸線更加清晰,整體環境逐年向好。例如天橋至永定門的道路,過去非常擁擠,如今改造成綠化帶和公園,兩側的道路也明顯拓寬。就中軸線上的古獅而言,相關部門為很多古獅加裝了護欄,雖然對拍照效果産生一定影響,但確保了文物安全。此外,一些文物古跡正有序面向公眾開放,例如故宮內的斷虹橋以雕刻精美著稱,過去未向公眾開放,近些年開放後成為中軸線上一處獨特的遺産亮點。(記者 崔毅飛)
-
北京西城區大柵欄街道 百姓心事放在“圓桌”上説
幾張小方桌拼成大“圓桌”,居民張江萍提問,大柵欄街道全響應指揮中心負責人記錄。” 話音剛落,坐在對面的大柵欄街道辦主任蘇繼洋看了看老年餐廳的負責人,示意他解答。工作機制形成非一日之功,早在“圓桌工作法”形成前,大柵欄街道“居民議事廳”已經議事多年,無奈多是居民討論,少有對口負責人直接參與。
-
從北京到曹妃甸 “大國重器”再立新功
記者了解到,在DL330被再製造之前,已有另外三台盾構機從北京地鐵工程中退役,經過再製造之後發往國內其他地鐵項目。被譽為“渤海明珠”的曹妃甸,是河北省“十四五”期間重點打造的新興沿海增長極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北京産業項目轉移的重要承載區。
-
東六環改造工程 6層樓龐然大物即將“重見天日”
記者來到中間井內,在北側接收口的地下連續墻後面,“京華號”盾構機的刀盤已露出半個“腦袋”。金海林介紹,中秋節期間,項目部食堂自製了月餅發放給每個工人,這兩天還加了幾道好菜慰勞大家,讓工人們感受到節日的溫暖。
-
北京9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4例
9月10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97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曉峰介紹,9月9日0時至24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4例,均為隔離觀察人員。
-
170盆盆栽桂花清香四溢 百年古桂中秋亮相頤和園
“古桂飄香”是秋日頤和園的一個文化符號,不少首都市民都會選擇在頤和園裏賞桂花、過中秋。”頤和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一度的“頤和秋韻”桂花文化展,是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盆栽桂花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