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團隊在給正陽橋疏渠記碑做“體檢”。記者 和冠欣攝
胡同內,雜草間,正陽橋疏渠記碑佇立其中。
正陽橋疏渠記碑是北京中軸線上一處重要的文物,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記載了天橋南疏渠之事。石碑雖不起眼,卻是北京中軸線歷史變遷的實物見證。
經受了200餘年的風雨侵蝕,石碑的碑文已模糊不清,碑身也有不同程度的風化侵蝕。最近,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科技保護研究室主任張濤及團隊正忙着給正陽橋疏渠記碑做“體檢”,一份涉及病害檢測、碑文還原、材質分析等方面的體檢報告初具雛形。
石碑樣本分析揭開風雨侵蝕秘密
紅廟街78號民居小院的墻上,一塊寫有“正陽橋疏渠記碑”的白色鐵牌銹跡斑斑。走進小院,沿着彎曲的夾道,穿過密密麻麻的平房小屋,便看到一塊六七米高的石碑,在護欄和雜草的掩映下,很不起眼。提起這塊碑,老街坊都能叨嘮幾句。“打記事兒起,我們院裏的小孩就都愛在這碑旁邊爬上爬下的。”市民劉先生在這裡生活了近50年,他回憶,“原來這碑座離地面得有一米來高,後來周圍房子一拆,土一堆高,碑座被埋在下面了。”
時光荏苒,旁邊的草叢已經長出一人高,這塊石碑也飽受風雨侵蝕。由於常年處於室外,石碑的表面樣本分析便成為了解和保護文物的切入點。“考慮到多變的環境因素,對於露天石質文物保護,一般要考慮氣溫、降水量,以及硫化物、氮化物等環境污染物的影響。”張濤團隊分析了北京2010年至今每年的氣溫等多項數據,結合現場提取的石碑樣本,揭開了石碑被風雨侵蝕的秘密。
把石碑材質樣本帶回實驗室分析後,結果呈純度較高的白雲石成分,幾乎沒有其他雜質存在,由此判斷石碑的材質是以白雲石為主的漢白玉。風化的石筋處有大量重晶石和石英,“白雲石極易受到酸雨的腐蝕,重晶石和石英均不易溶於酸,可在酸雨侵蝕中保留下來,在石碑表面以石筋的形式體現。”張濤解釋。
團隊還發現,石碑表面還有深灰色的水銹結殼,主要成分為石膏,另含少量方解石和石英,“降雨過程中,石碑表面被酸雨腐蝕生成硫酸鈣,硫酸鈣大量沉積在石碑表面,形成了水銹結殼。”
虛擬復原超95%的漢文碑文
在風雨侵蝕下,正陽橋疏渠記碑碑文已模糊不清,還原文物的歷史原貌,是張濤團隊的一項重要任務。“數字化採集和虛擬修復技術幫了大忙。”張濤介紹,團隊先運用三維激光掃描儀360度掃描碑身,在計算機中構建出石碑的三維實景模型,再用攝像機拍攝碑文,將照片輸入電子系統生成碑文的電子拓片,“全程對石刻文物無損,所獲得的文字、紋飾能夠滿足石刻文字的拓印要求,並提高30%至80%的文字識別率,是保存及還原古代石刻文字資料的一種重要手段。”
基於三維模型和電子拓片,團隊對石碑碑文信息進行提取識別,還查找了大量文獻、對應四庫全書內容,對未能識別部分進行補充。為了盡可能多地還原碑文,團隊還專門研究了乾隆字體,在古書典籍中搜尋查找乾隆楷書,琢磨其手寫體輪廓及書寫習慣,對應電子拓片中碑文的“蛛絲馬跡”,生成缺失部分的虛擬復原文字。“最終,我們復原了超95%的碑文漢文部分,滿文部分雖相較漢文有所缺失,但也實現了復原的新突破。”
中軸線更多文物有望“智能”展示
經過細緻的“體檢”,找到“病症”後,文物醫生還打算利用數字化手段為正陽橋疏渠記碑“開藥方”。“對碑刻文物進行病害研究,虛擬復原石碑上的文字,還原石碑在不同時空變化,將為保護、修復和利用文物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張濤透露,目前,文物部門正在研究制定正陽橋疏渠記碑的詳細保護和利用措施,未來這件文物有望作為中軸線上的遺産點,與其他文物古建成片保護。
張濤團隊還計劃逐步對中軸線上消失、殘缺、變化的文物所依託的自然、歷史文化條件變遷和病害機理深入研究,虛擬修復碑刻文字。未來,永定門北禦道、永定門甕城、正陽橋及鎮獸、先農壇地祇壇及石龕、地安門、前門甕城、大清門等一系列中軸線上的遺産點有望通過智能化手段整體展示,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記者 李祺瑤 實習記者 何蕊)
-
還原北京中軸線 正陽橋疏渠記碑做“體檢”
虛擬復原超95%的漢文碑文 在風雨侵蝕下,正陽橋疏渠記碑碑文已模糊不清,還原文物的歷史原貌,是張濤團隊的一項重要任務。
-
餐飲購物與文化娛樂融合 夜經濟成北京新名片
-
國內首個新能源整車能效試驗室在北京亦莊落成
近日,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與西門子共同建設的整車能效開發試驗室在北京經開區落成運營。
-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宣傳片7日正式發布
(專發北京頻道)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宣傳片正式發布 新華網北京8月7日電(記者楊淑君)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宣傳片7日正式發布,該片由導演陸川執導,本屆“天壇獎”評委會主席李雪健及宋佳、齊溪、黃軒三位演員共同出演。
-
2022(第四屆)健康建築大會6日在京順利召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副司長王瑋&&,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綠色健康日益成為建築、規劃、設計、建造、運維的重要課題。